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泉州
市名。在福建東南沿海,晉江下游北岸,面對臺灣海峽,秦時屬閩中郡,漢代屬閩越國,隋末稱閩州,唐代名晉江縣,后置泉州,宋沿唐治,元改泉州為泉路,明、清均為泉州府治。南宋和元代時曾是我國最大對外貿易港,有“世界第一商港”之稱。五代時沿城四周遍植刺桐樹,故有“刺桐城”之稱;明代又因城形呈鯉魚狀,又稱“鯉城”。也是中世紀的文化古城之一。早在公元6世紀的南朝時期,泉州便與海外有了往來。《續高僧傳》記載,在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和陳文帝天嘉六年(565),印度僧人拘那羅陀曾兩次到過泉州,并從這里乘船到稜加修國(今馬來半島)和優禪尼國(今印度)。唐代以后,尤其是宋、元時期,由于政治、經濟中心南移,造船技術的進步和指南針應用于航海,泉州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馬可波羅游記》稱其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外國商賈紛至沓來,據文獻記載,當時僑居泉州的外國商人,旅行家和傳教士,數以萬計。泉州也是著名的僑鄉。遺留有許多古代對外交通史跡和文物。著名的有:建于北宋的清凈寺,是伊斯蘭教在我國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它和建于唐代武德年間的伊斯蘭教徒三賢、四賢的墓葬,都是我國與阿拉伯人民自古友好往來的見證。始建于唐的開元寺,其中的鎮國塔高48米多,是現存石塔中最高的一座。市南的安平橋是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其它名勝古跡有清源山、紫帽山、洛陽橋、九日山摩崖祈風石刻等聞名中外。新中國成立后設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沈陽故宮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