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帝劉駿
一
元嘉三十年 (453),江州刺史武陵王劉駿,正率領江、豫、荊、雍四州軍隊攻打大別山以南的少數民族五水“蠻”,忽聞一令人震驚的消息:太子劉劭弒帝自立!不久又接到劉劭的新任命:任武陵王劉駿為征南將軍,加散騎常侍。面對突變的風云,何去何從,這一嚴峻的問題擺到了年僅24歲的劉駿的面前。
劉駿,字休龍,小字道民,宋文帝劉義隆第三子。生于元嘉七年 (430) 秋八月。6歲時,立為武陵王,食二千戶。10歲,被任為湘州刺史,又先后任南豫州刺史、雍州刺史。元嘉二十五年 (448),劉駿19歲,改授徐州刺史。后任兗州刺史、江州刺史等。劉駿自幼不得父皇的寵愛,故一直被授以外職,未任京官。當太子劉劭伙同劉濬謀反,演出了一幕子殺父的丑劇時,他正在遠離京師的五洲討伐 “蠻”人。由于他手握重兵,而且又是文帝劉義隆的第三子,不管是從實力上看,還是從兄弟次序來看,都是當時決定時局變化的重要人物。一日,軍府典籤董元嗣從京師建康回來,向劉駿詳細介紹了劉劭弒帝之事,劉駿不動聲色,只讓他把事情經過向諸僚佐宣告,以激起民憤,為起兵討賊做準備。這時,大將沈慶之正好從巴水趕來,向劉駿請示討“蠻” 的用兵策略,聽到劉劭弒帝之事后,便有保武陵王討伐劉劭之意,他暗中對心腹講:“劉劭所任用的蕭斌,沒什么能耐,象個婦人。死心為劉劭賣命的,不過三十人,其余都是被逼而屈服的,必不會為其所用。今日輔順討逆,不愁不成功。” 一席話,鼓起了人們的義勇之氣。
劉劭深知劉駿對他的威脅,密寫手書,令沈慶之將其殺害。沈慶之來到軍府門外,求見。劉駿已猜知其謀,非常害怕,派人對沈慶之說: “王有病,不能相見。”沈慶之不由分說,推門而入。見到劉駿后,出示劉劭手書。劉駿見難以逃脫,不禁雙淚橫流,請求入內與母親路淑媛訣別,然后一死。沈慶之見狀,忙將自己欲保劉駿討伐劉劭之意全盤托出,并說: “下官受先帝厚恩,今日當盡力相報,殿下為何如此信不過我。”劉駿聽說,忙收淚起身再拜,說:“家國安危,皆在將軍。”當下,二人計議已定,起兵討伐劉劭、劉濬。沈慶之馬上下令,內外勒兵,嚴陣以待。劉駿又倡議四方藩鎮共同舉義。一日,劉駿與眾僚佐計議起兵之事,府主簿、劉駿心腹顏竣認為:“今四方未知義師之舉,劉劭據有天府建康,若舉義諸軍首尾不能相應,則非常危險。宜待諸鎮協謀之后再舉事不遲。”沈慶之聽罷,臉色一沉,厲聲喝道: “今舉大事,而黃頭小兒皆得參預,怎能不敗!宜斬其首!”劉駿見狀,忙令顏峻向沈慶之拜謝認錯,沈慶之這才稍稍解怒,對顏峻說: “君只負責筆札之事吧。”劉峻當下決定,軍事活動全由沈慶之負責。沈慶之為著名戰將,多年來南征北伐,身經百戰,智勇雙全,在他的指揮下,幾天時間里,舉兵事宜全部準備停當,人們皆驚嘆,稱其指揮的是一支神兵。
一切準備停當,劉峻正式宣布誓師舉兵。其手下有著名戰將沈慶之、柳元景、朱修之等,又令顏竣總錄軍府內外。荊州刺史南譙王劉義宣與雍州刺史臧質、司州刺史魯爽也同時舉兵響應。
劉駿率軍來到他的大本營尋陽 (今江西九江市) 后,令顏竣移檄四方,歷數劉劭之罪,號召四方舉兵討逆。州郡接檄文后,紛紛響應,四方兵起。南譙王劉義宣派臧質引兵至尋陽,與劉駿共同行動。四月,大將柳元景統寧朔將軍薛安都等十二支軍從湓口出發,接著,劉駿與沈慶之率軍從尋陽浩浩蕩蕩直指建康。
劉駿大軍聲勢浩大,一路上朝廷命官紛紛歸降。自尋陽出兵以來,劉駿便重病在身,不能會見將佐,不論在陸路之室還是水路之舟,唯有心腹顏竣可以入見。顏竣忠心耿耿,將劉駿擁于膝上,精心照料起居。劉駿病勢沉重,不能決事,凡內外軍政大事需請示者,皆由顏竣決斷答復,另外文教書檄之類也皆出自顏竣之手。行軍途中,上至將帥,下至護衛甲士,皆不知劉駿病重,故軍心穩定,士氣高昂。
大將柳元景經驗豐富,知所帥部隊舟艦不堅,不利于水戰,乃從陸上挺進,不久,大軍至建康城外軍事要沖新亭,依山筑壘。劉劭親自督戰,指揮水、步軍合精兵萬人,猛攻新亭。柳元景軍人人上陣,奮勇殺敵,劉劭軍敗,狼狽逃歸宮中。
接著,劉駿大軍進駐新亭,劉駿正式即皇位,大赦。任命劉義恭為太尉、錄尚書六條事、南徐州刺史,南譙王劉義宣為中書監、丞相、錄尚書六條事、楊州刺史,隨王劉誕為荊州刺史,臧質為江州刺史,沈慶之為領軍將軍,蕭思話為尚書仆射等,討伐劉劭有功者,一一加官封賞。
五月初,大軍攻克朱雀航,朝廷文武將吏紛紛爭相出城投降,蕭斌令所統帥隊伍解甲歸降。隨即又攻克東府和臺城,劉劭慌忙逃入武庫井中,被隊副高禽活捉。劉劭與四子均被殺。
劉濬帥左右數十人挾南平王劉鑠南逃,遇江夏王劉義恭,劉濬下馬問:“南中郎(劉駿前為南中郎將) 現在正干什么?”劉義恭答: “上已君臨萬國。”劉濬又自稱小名問:“虎頭來得不晚吧?”答: “怕是來得太晚了。”又問: “能不死吧?”答: “可詣行闕請罪。”問: “不知能賜一職自效否?”劉義恭見他如此愚狂不自量,心中覺得好笑,但仍一本正經地回答他:“這個嘛,可不好說呀。”然后勒馬押其同歸,途中將劉濬及三個兒子斬首。按照命令,劉劭、劉濬父子皆暴尸于市,梟首于朱雀航。二人的女兒及妾媵也于獄中賜死。劉劭稱帝時曾立其妃殷氏為皇后,故殷氏也被賜死獄中。對劉宋皇室父子兄弟之間的互相殘殺,百姓中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 “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前見子殺父,后見弟殺兄。”
二
劉駿以討伐弒君、弒父的劉劭、劉濬為名起兵,平定禍亂,榮登了皇帝寶座,又贏得了 “忠”、“孝”的好名聲。然而,這位剛剛登極的皇帝,內心深處對父皇劉義隆卻有著一股怨氣。劉駿的生身母親當年以貌美被選入宮,拜為淑媛,后來年齡大了便不得寵,劉駿也隨之不被父皇喜愛。而四弟劉鑠、七弟劉宏卻被父皇視為掌上明珠,當父皇欲廢太子劉劭而另立太子時,竟不曾考慮立在兄弟中排行老三的劉駿,反而傾向于立老四劉鑠! 那個劉鑠平時自負才氣,根本不把三哥劉駿放在眼里。太子劉劭弒帝自立,任命劉鑠為中軍將軍等職,劉駿帶大軍討伐劉劭,攻入臺城后,劉鑠被劉濬挾持而逃,遇江夏王劉義恭后投降,在諸王中出降最晚。因此,劉駿對他耿耿于懷,即位后的當年十月,便秘密派人將毒藥放入食物中,使劉鑠食后中毒而亡。
回顧起兵、登極的過程,劉駿深深懂得: 正是由于自己在皇室中的地位,才得到諸王與將領們的擁戴,才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力。難道別人不會利用皇弟、皇叔的身份起兵把自己趕下臺嗎?這一危險理所當然地存在著。而叔叔劉義宣就是目前對皇位最有威脅的人物。
劉義宣是宋武帝劉裕第六子,生而舌短,口齒不清,故羞于在人前講話,也不得父親的喜愛。初封竟陵王,后改封南譙王。劉裕因荊州地處長江上游,地廣兵強,是直接影響全國形勢的軍事重鎮,臨終時,遺詔要諸子輪流鎮守。文帝劉義隆就是從荊州刺史任上被迎入建康繼帝位的。平定謝晦之亂后,彭城王劉義康任荊州刺史,劉義康進京任宰相后,五弟江夏王劉義恭繼任。因臨川王劉義慶在宗室中很有威望,其父臨川武烈王有大功于社稷,所以劉義恭之后又以劉義慶繼任。其后便應是劉義宣,文帝劉義隆嫌劉義宣人才平庸,不堪居上流重鎮,而以七弟衡陽王劉義季代劉義慶。因會稽公主常為劉義宣說情,劉義隆經過長時間猶豫后,終于在元嘉二十一年(444)任命劉義宣為荊州刺史。太子劉劭弒君父自立,劉駿在江州起兵,劉義宣起兵響應,在討伐劉劭的活動中功勞最著。
劉駿對六叔劉義宣很不放心,不愿讓他久居荊州。于是,即位不久,便下詔: 改封劉義宣為南郡王,立劉義宣次子劉愷為南譙王,內調劉義宣為丞相、楊州刺史。劉義宣在荊州十年,財富兵強,不愿進京,上表固辭揚州刺史和次子劉愷的王爵,劉駿無奈,只好另任命劉義宣為荊、湘二州刺史,劉愷為宜陽縣王。
劉義宣自認為誅討劉劭立有大功,又身為皇叔,因此驕恣不羈,獨斷專行,根本不把年輕的皇帝放在眼里,不管有什么要求,一定都要皇上滿足自己。朝廷所下制度,凡是他不同意的,全不遵承。對劉義宣的所作所為,劉駿雖非常不滿,但也只好暫且忍耐。
江州刺史臧質是武敬臧皇后之侄,自以為是世上難得的人才,足為一世英雄,故暗懷逆志。劉劭之亂時,他認為時機已到,欲推奉庸暗易制的劉義宣,待事成之后再將其顛覆,自己獨掌朝政。由于劉義宣已奉劉駿為主,所以其謀未能得逞。在平定劉劭之亂中,臧質也立下大功,因此便居功自傲,自以為年長于劉駿,又是長輩,對剛即位的劉駿很是不恭,州府之政刑慶賞概不咨稟。他聽說劉駿荒淫無道,奸淫劉義宣的幾個女兒,引得劉義宣切齒痛恨后,認為時機已到,勸劉義宣舉兵反。劉義宣的幾個腹心將佐也有富貴之心,希望依靠臧質的武力威名成就自己,所以紛紛勸劉義宣同意臧質之計。劉義宣覺得自己的兒子娶了臧質之女為妻,兩家為兒女親家,將來臧質不會與自己背道而馳,所以很放心,同意舉兵起事。孝建元年 (454)正月,劉義宣派人秘密趕往壽陽 (今安徽壽縣)邀南豫州刺史魯爽于當年秋天共同舉兵。魯爽有勇力,作戰勇猛,但嗜酒如命,使者到時,他已喝得酩酊大醉,糊糊涂涂地當日就舉兵反叛。二月,劉義宣聽說魯爽已反,與臧質倉惶起兵,并上表,稱皇上聽信小人讒言,今舉兵誅君側之惡。
劉駿接到劉義宣的上表,只覺眼前一陣發黑,想到劉義宣兼統荊、江、兗、豫四州兵力,威震天下,慌得不知如何是好,想奉所用乘輿法物前去迎接。竟陵王劉誕聽說,連忙勸阻說: “怎能將此座輕易交給別人!” 由于劉誕的堅決反對,劉駿只好作罷,待驚魂稍定,便連忙派兵遣將,準備迎敵。
大將沈慶之在小峴 (今安徽合肥市東) 督諸將與魯爽交戰。交戰前,魯爽又喝得爛醉,薛安都見狀,躍馬挺槍,大喝一聲,把魯爽挑于馬下,魯爽的部眾奔散而逃。沈慶之一鼓作氣,攻克壽陽,解除了叛軍在北方對朝廷的威脅。
劉駿又派大將柳元景、王玄謨等率水陸大軍在采石 (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梁山(今安徽當涂縣西南)一帶與劉義宣、臧質軍進行決戰。經過激戰,叛軍大敗。六月,臧質逃至武昌,在南湖被追兵殺死,子孫皆被斬。劉義宣帶領十幾個人狼狽逃回江陵,當時江陵仍有甲士上萬人,左右翟靈寶讓劉義宣撫慰將士,以利再戰,并教給他說:“昔漢高百敗,終成大業……”劉義宣講話時,忘了翟靈寶所教之語,說成“項羽千敗”,惹得眾人偷偷掩口而笑。此時,劉義宣已神不守舍,無心再戰,以致眾叛親離,只好逃命,被活捉,關押在荊州獄中。劉義宣沮喪地坐在獄中地上,嘆道: “臧質老奴誤我!”
劉駿在建康接到活捉劉義宣的報告,非常高興。怎樣處置劉義宣呢?如果親自下令處死叔叔,對自己的名聲不利,此事應干得漂亮一點。于是,他讓諸王公與八座給荊州刺史朱脩之寫信,要他處死劉義宣。信還未到,朱脩之已入江陵,殺劉義宣及其十六個兒子。
平定劉義宣、臧質之亂后,劉駿心里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然而,從這件事中,他更加看清了威脅自己皇位穩固的,主要在皇室內,因此,更加密切監視叔、弟們的一舉一動,對他們的制裁也愈加嚴厲無情。
劉駿的十弟、武昌王劉渾,在平定劉義宣之亂后被任為雍州刺史。劉渾年輕,只有17歲,游戲無度,與左右作檄文,自號“楚王”,改元永光,備置百官,以此取樂。長史將其手跡封呈給朝廷。劉駿一見,不由得怒火中燒,下令:劉渾廢為庶人,徙往始安郡(治始安,今廣西桂林)。劉駿猶覺不解恨,又派人狠狠責備劉渾,逼令他自殺才算完事。
為了削弱和制約王侯,劉駿欲制定一個裁損王侯權力的條例。江夏王劉義恭揣知其意,與竟陵王劉誕上奏,建議裁損王侯車服、器用、樂舞制度,一共九條。劉駿看了并不滿意,暗示有司上奏,增為二十四條。主要有: 聽事不得南面而坐; 內史、相及封內官長止稱下官,不得稱臣; 罷官則不復追敬等等。
在諸王侯中,劉駿最不放心的是六弟竟陵王劉誕。劉誕待人寬而有禮,與劉駿的荒淫無度形成鮮明對比。平定劉劭之亂時,劉誕在會稽舉兵,在東線進攻京師,立下大功。劉義宣反叛時,他又堅決反對劉駿奉乘輿法物迎劉義宣,其鎮定自若的大將風度為人所稱道。所以朝野人心暗中歸向于他。劉誕又多聚才力之士,廣蓄精甲利兵,勢力大增。劉駿對他的名望和勢力感到害怕,對劉誕在兄弟中的次序也覺不放心:當時四弟劉鑠已死,五弟劉紹出繼給劉義真,劉駿之下便是劉誕了。因此,劉駿對劉誕既畏懼又猜忌,不愿讓他居中央掌權,派其出鎮京口 (今江蘇鎮江),仍嫌京口離建康太近,又派他鎮守廣陵(今江蘇揚州),任南兗州刺史。
劉誕知劉駿猜忌自己,暗地里作自衛準備。大明三年 (459),北魏南侵,劉誕在廣陵修治城池,聚蓄糧草。這時,民間紛紛謠傳劉誕將反,吳郡人劉成上書,誣告劉誕私修乘輿法物,有篡位之心。劉駿接報,正觸動了他的一塊心病,于是不問青紅皂白,派兵前去偷襲,捉拿劉誕。劉誕聞訊,據城舉兵反。消息傳到建康,劉駿馬上宣布內外戒嚴,派身經百戰的大將沈慶之統兵討伐劉誕,并親自帥禁衛兵駐扎宣武堂。沈慶之率大軍包圍廣陵城后,劉駿怕劉誕逃奔北魏,忙派人命沈慶之斷其逃路; 又派人命沈慶之在廣陵城西南準備三堆烽火,若攻克外城,舉一烽; 攻克內城,舉兩烽;擒劉誕,舉三烽。其詔書一封接著一封,督促沈慶之快速行動。這時,下起了大雨,無法攻城,至七月,城仍未攻下,劉駿大怒,命太史擇日,要親自過江討伐劉誕,經江夏王劉義恭再三諫阻才改變主意。
在劉駿的再三嚴厲督促下,沈慶之身先士卒率眾攻城,城破后,斬劉誕,其母與妻子皆自殺。劉駿聽說攻克廣陵,興奮異常,出宣陽門,下令要左右齊呼萬歲。眾人遵命歡呼,只有侍中蔡興宗面色嚴肅,一言不發。劉駿見蔡興宗竟敢違抗他的命令,問: “卿為何不呼?”蔡興宗正色答道: “陛下今日正應涕泣行誅,豈可以皆稱萬歲!”劉駿聽了,很不高興,但又對蔡興宗這樣一個正人君子無可奈何。
為發泄余憤,報復廣陵城居民,劉駿命令沈慶之: 城內士民不論大小全部殺掉。沈慶之請求保留五尺以下的男子,其余男子皆死,女子作為軍賞,賜給作戰有功的將領充當奴婢。這樣,死者仍有三千多人。劉駿又命將死者首級聚在石頭城南岸陳列,以作觀賞,侍中沈懷文諫阻,但他一概不聽。
侍中蔡興宗奉詔至廣陵慰勞攻城部隊,見到好朋友、劉誕府左司馬范義的尸體,便不顧禁令,為范義收尸,送喪歸豫章 (今江西南昌市)。劉駿聽說,責問蔡興宗: “卿怎么敢故意觸犯我的命令?”蔡興宗面無懼色,爭辯道: “陛下自殺賊,臣自葬故交,有什么不可以的!”劉駿聽了,面有愧色。按照傳統的道德,兄弟,朋友皆為天倫,蔡興宗能不怕擔風險為友收尸,劉駿卻僅靠猜疑便大動干戈,誅殺親兄弟,又怎能不心中有愧呢!
三
劉駿自做了皇帝,嘗到了凌駕于萬人之上,執掌生殺予奪大權的滋味,確實愜意得很。但有一天,母親路太后前來哭訴,說是王僧達欺侮她的侄孫,弄得他心里很不痛快。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
路太后本來娘家貧窮,出身低賤,只因貌美才被文帝劉義隆選入后宮。自她當了太后,娘家人都跟著榮耀起來,真有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味道。路太后哥哥路慶之的兒子路瓊之,被破格提拔為給事中,后又擔任黃門郎,幾個弟弟路休之、路茂之也起任顯職。路太后又經常干預政事,賜給路瓊之等財物,所以路瓊之家有千金,居處、服裝、器具與皇子不相上下。路瓊之的住宅與太常王僧達的住宅相鄰,自認為既有地位又有財富,滿可以與王僧達平起平坐,便于一日乘坐華麗的車子,身著盛服,帶領大量的衛士登門造訪。王僧達是故丞相王弘的小兒子,出身世族高門,又有文才,根本未把出身低賤的路瓊之看在眼里。路瓊之進門時,他已換了服裝,準備出門打獵,見路瓊之已來,只好勉強接待。路瓊之落坐之后,王僧達半天無語,隨后,傲慢地、漫不經心地問:“當年我家門下有一放馬者,是君什么人啊?”路瓊之沒想到王僧達竟問起父親當年貧賤時的事情,不由得漲紅了臉,答不出話來。王僧達又命家人將路瓊之坐過的床燒掉,弄得路瓊之窘迫不堪,下不了臺。路太后聽路瓊之講了事情經過后,怒不可遏,氣沖沖地來找劉駿,說: “我尚在,人們就敢欺侮我家,等我死了,他們就該要飯去了!”一定要劉駿治王僧達的罪。
劉駿聽說王僧達竟敢如此無禮,心里也很生氣,但又感到因這件事治罪,于理不通,很感為難。東晉南朝時期,世家大族享有各種特權,政治上世代為官,貴公子們可“平流進取,坐至公卿”; 經濟上他們有龐大的莊園,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 與他們的政治、經濟地位相比,他們的社會地位更顯得優越:士族不與寒人通婚,寒門之子在他們眼里,輕若仆隸,兩個階層之間互不來往,哪怕寒人位居顯職,也是如此。因此,劉駿只能勸說母親: “瓊之年少不懂事,沒事輕易前去造訪,怎能不受辱?王僧達是貴公子,怎可以此事加罪呢?”太后仍余怒未消,說:“反正我不能與王僧達一起活在這個世上!”劉駿雖在嘴上勸慰母親,心里卻著實對王僧達不滿,不由想起王僧達平時的所作所為: 劉駿起兵討伐劉劭之初,王僧達便前來投奔,因王氏為江南冠族,王僧達又是名公子,他的到來在當時很有影響,劉駿馬上任他為長史。劉駿即位后,任其為尚書右仆射。王僧達自認為才華門第無人能及,指望一二年內便任宰相,但后來又遷任護軍,所以快快不得志,負氣請求出任外職。這一下惹惱了劉駿,將他一年內徙官五次,又把他彈劾免官。王僧達遭此恥辱,怨恨之情溢于言表,在上皇帝書中,辭旨抑揚,時常流露出激憤之情,又好非議朝政。因此,劉駿一直對他懷恨在心,只是沒有抓到什么把柄可以狠狠治他一下。今見母親哭訴,更下定了決心: 一定要治治那個依仗出身高貴而傲慢無禮的王僧達。從此,他時時留心,尋找機會報復。
機會終于來了。大明二年 (458),發生了高閣謀反事件。高阇是南彭城人,暗與和尚曇標相勾結,煽動群眾造反,朝廷一些官員也參與其謀,準備立高闍為帝。事發后,高阇與同謀者數十人被殺。劉駿趁機誣陷王僧達是高閣同黨,將王僧達收付廷尉,在獄中賜死。王僧達死后,劉駿假惺惺地對江夏王劉義恭說:“王僧達雖然其罪當死,但追思太保 (王弘為太保) 余烈,使人慨然呀。”說完,低頭嘆息不已。
王僧達被治罪時,懷疑是劉駿的寵臣顏竣陷害于他,所以在臨死前告發顏竣怨恨誹謗朝廷。劉駿一看,心中暗喜,他正想整治顏竣呢。
顏竣舊為劉駿僚友,隨劉駿起兵攻伐劉劭,立有大功,劉駿稱帝后,任為侍中,封建城縣侯,食邑二千戶。后又任吏部尚書、丹陽尹等要職。他是劉駿的心腹,居官朝中,奏無不可,權傾內外。江夏王劉義恭和顏竣同時生了兒子,劉駿親自為二子起名,劉義恭之子起名為伯禽,以比周公之子; 為顏竣之子起名辟強,以比漢張良之子。君臣關系如此融洽,劉駿為什么要恨顏竣呢?
劉駿即位之初,其父文帝劉義隆剛被太子殺害不久,按當時的風俗,應為父守喪三年。這三年當中,生活要節儉清苦,不少人在守喪期極少吃喝,穿著破衣爛衫,有的竟嚴重損壞了身體健康。人們將這種行為稱之為“孝行”。劉駿本性奢華,在即位初的三年中,只好暫且忍耐,待三年之喪一除,便馬上公開盡情享樂,多所興造。自東晉創建以來,宮室比較簡陋,朝廷舉行宴會的地方,只有東西二堂,晉孝武帝末年,才興建了清暑殿。劉裕建立宋朝后,宮殿建筑一切如舊,無一增改。劉駿稱帝,開始大興土木,建造宮室。江南已故皇帝所居的宮殿被稱為陰室,供收藏御服。劉駿將劉裕的陰室毀掉,重建玉燭殿。顏竣自以為是藩朝舊臣,又深得皇上信任,有責任規勸皇上廉潔為政,所以多次懇切諫諍,無所回避,引得劉駿心中不快,也并不聽從他的勸告。顏竣見多次諫諍無效,心中憂慮,開始懷疑皇上是否還信任自己。為了試探皇上,他請求出京任職。在他看來,以自己和皇上的親密關系,理應永居朝中掌權,如果皇上不答應自己的請求,便是依舊信任自己,如果真的放任外職,便是有意疏遠自己。不久,劉駿下詔,任顏竣為東揚州刺史,顏竣接到委任,心中非常害怕。剛到州上任,顏竣母親去世,劉駿允許其送喪回京。顏竣有時與親朋舊友交談,常流露出不滿的情緒,對皇上多有怨言,有時還議論朝政得失。王僧達臨死前告了他一狀,將他的怨言上報朝廷。劉駿見報馬上要御史中丞庾徽之上奏彈劾顏竣。接庾徽之上奏后,劉駿尚未想馬上治顏竣死罪,只打算暫且只免官而已。這一次報復把顏竣嚇得整日惶恐不安,頻頻上書謝罪,請求皇上饒其性命。這一來更加激怒了劉駿,他下詔惡狠狠地斥責顏竣:“憲司所奏你的罪過,辜負了我昔日對你的期望,你受我榮遇,竟然訕訐怨憤,現又過分思慮煩惱,懼怕自家性命,這哪里是臣下事上之誠節呢!”后來,劉駿派大將沈慶之圍攻討伐竟陵王劉誕時,又趁機讓御史中丞上奏,誣陷顏竣與劉誕通謀,將顏竣收付廷尉。顏竣在獄中受盡折磨,被打折雙足,后于獄中賜死。根據劉駿詔令,寬免顏竣的妻子與孩子,遠徙交州。在徙往交州的路上,押送人員又遵從劉駿旨意,將顏竣之子辟強等男口沉入湖中淹死。
劉駿殺顏竣,是想殺一儆百,嚇住身邊那些敢于諫諍的大臣。不久,他又借故殺死了周朗。侍中沈懷文曾數次直諫,劉駿對他早就不滿。他想到沈懷文平常與顏竣、周朗友善,便故意對沈懷文講: “顏竣若知我會殺了他,也不敢如此。”沈懷文聽了,默不作答。侍中王彧在閑談中稱贊顏竣、周朗為難得的人才,沈懷文在場,也表示贊同,這話傳到劉駿耳中, 他對沈懷文更加懷恨在心。 一日, 劉駿出外射雉, 興致正濃時, 突然一陣風雨襲來。沈懷文與王彧、江智淵約好進諫,請駕回宮。他們被召入雉場后,沈懷文先大膽勸阻說: “風雨如此之大,圣上不宜在此久留。”王彧接著進言: “懷文所啟,宜從。”江智淵還未來得及張口,劉駿已勃然變色,怒沖沖地瞅著手中的弩說: “你們是想學顏竣嗎? 怎么就恒知人事!”見眾人嚇得不敢吱聲,又恨恨地說: “顏竣小子,我恨不得先鞭其面!”
對待群臣,劉駿皆視為仆隸一般。狎侮眾臣成為他的一大愛好,除太宰劉義恭之外,人人不免受其穢辱。金紫光祿大夫王玄謨是先朝老臣,為太原人,被稱呼為“老傖”; 尚書仆射劉秀之為 “老慳”; 顏師伯牙齒長露在唇外, 就稱其為“
上一篇:孝武帝元修
下一篇:孝武帝司馬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