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先秦哲學
秦統一中國(前221)以前上溯至殷周時期這一段歷史時期的哲學。亦稱中國奴隸社會以及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哲學。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已有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國文化自殷周(前16世紀)已初具規模,其哲學思想的出現亦可追溯至殷周時期。哲學認識的發生與發展,按其邏輯進程,主要體現在哲學概念、范疇的產生、演變和發展過程中,而這個過程又恰恰體現為一個歷史的“發展系統”。遠在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中國就進入了奴隸社會。殷商(約前16—前1世紀)和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到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便趨于瓦解和崩潰,代之以封建制度。中國奴隸制時期的哲學,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反映奴隸主階級利益和其統治意識的唯心主義天命論,一是與天命的思想相對抗的反映新興勢力要求的無神論思潮的興起。唯心主義天命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以“天”為至上的人格神,由它操縱和主宰自然界的變化和人事的吉兇禍福,鼓吹“君權神授”和“尊天事鬼”。反映新興勢力要求的無神論思潮,主要表現為對天命的懷疑和重人事的思想,在人與神的關系上,提出“先民后神”、“神依人而行”、“吉兇由人”、“天道遠、人道邇”、“物生有兩”等具有無神論和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命題。這種無神論思潮的出現,有力地沖擊了唯心主義天命論和宗教神學,為春秋末期哲學思想的系統化、理論化和戰國時期學術思想上的百家爭鳴開辟了道路。這一時期,由于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推動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由此,先后出現了天文觀察家史墨、叔興,著名工匠魯班,名醫醫和,軍事家孫武,以及管仲、子產、孔丘、范蠡、墨翟、老子等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這些思想家和哲學家提出的一系列哲學命題和范疇,推動了中國哲學的發展。公元前4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隨著新興地主階級變法運動的開展,我國封建社會逐漸形成。這是一個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從生產力到科學技術,從階級關系到社會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都發生著急劇動蕩和變革的時代,也是我國文化史、思想上光彩奪目的一頁。在意識形態方面,繼春秋時期的儒家、兵家、墨家和道家之后,戰國時期又出現了法家、名家、縱橫家、陰陽五行家和農家。他們圍繞“天人”、“名實”、“禮法”、“動靜”、“心性”、“同異”、“善惡”、“古今”、“道氣”、“陰陽”、“形神”、“常變”、“王霸”、“義利”等一系列重大哲學問題展開了辯論,并通過學派的分化。思潮的激蕩促進了哲學理論的繁榮和發展。這一時期又出現了許多學者和著名哲學家,如前期法家的李悝、吳起、申不害、商鞅、慎到等;道家的莊周、楊朱以及后來的黃老學派;儒家陣營中的子思、孟軻;名家的惠施、公孫龍、桓團;陰陽五行家的鄒衍;百家爭鳴的總結者韓非、荀卿以及后期墨家、《易傳作者》等等。按著《漢書·藝文志》的說法,這些學者、學派及其哲學思想,“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蠡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今異家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也。”這就是說,盡管當時“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各持異說,紛繁復雜,但其會歸,乃構成輝煌壯觀的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大流,其哲學的中心問題,是圍繞著天人關系所展開的關于世界統一性、規律性和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動性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的大辯論。在這些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派別,也主要代表了要求打破傳統觀念束縛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激進派和企圖維護舊制度舊觀念的地主階級的改良派之間的斗爭。先秦哲學是中國哲學的發端,是形成學派和建立哲學體系的重要歷史時期,具有自己的歷史特點。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包含著以后各個歷史時期各種哲學觀點的胚胎和萌芽,對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就其探討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而言,都可以和古希臘哲學相媲美,是中國和世界哲學史上的重要篇章。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要事·儒家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先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