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操縱的舊中國海關
海關是重要的國家管理機關。它負責對進出國境的貨物、運輸、旅客行李、郵件、金銀、貨幣等進行監督檢查,征收關稅、查禁走私等。海關是國家主權的象征。中國設立海關始于清康熙24年(1685),到了1853年9月,外國侵略者乘上海海關被小刀會起義軍摧毀之機,借口代收租金,竊取了上海海關行政管理權。1854年6月,上海海關由英、法、美三國領事各推1人組成“關稅管理委員會”進行管理,英國人威妥瑪總負責,幾個月后,英國人李泰國繼任。1858年,外國侵略者無理要求在其他口岸照行上海海關實行的辦法。對此,清政府屈膝同意。1859年,李泰國為總稅務司,統管全國海關,由他選用其他各口岸所用的外國人。1863年,英國人赫德繼李泰國為總稅務司,直到1911年死去為止。根據李、赫制定的中國海關制度規定,總稅務司由總理衙門領導,只對總理衙門負責。總稅務司掌管各口岸外國人選用的大權,凡高級職員悉由外國人擔任,他們只對總稅務司個人負責。從此,中國海關管理權完全落入外國侵略者手中。赫德曾直言不諱的說過:中國的海關“具有外國機關的性質。”帝國主義依靠控制中國海關和低稅率的規定,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廉價原料,據海關統計:1865—1868年,帝國主義每年平均使中國外貿入超750萬兩白銀,1890—1894年,每年入超高達3千4百萬兩白銀。太平天國失敗后,清政府由于鹽稅、田賦等主要財政收入大量減少,在財政上,越來越倚重海關收入。因此,帝國主義通過海關,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自稅務司制度確立后,清政府的許多外交活動,大都有總稅務司或其他海關方面的洋人參與。如1876年簽訂《中英煙臺條約》時,清政府就是以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赫德為助理的。實際上,連李鴻章也承認起主要作用的是赫德。按照美國人馬士的說法:總理衙門“在一切國際問題上……總是憑靠北京總稅務司的忠告和協助,而總督、巡撫和道臺們,則是征詢各口稅務司的意見,以便按計而行?!?867年,清政府就是依照赫德的意見,任命云南總督、四川總督的。
舊中國的海關,實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縮影,它猶如行將就木的垂危病者的病灶,消耗著機體僅有的養分,致命地危害著機體,而形成病灶的病原體,就是帝國主義。
上一篇:崇僧佞佛之弊
下一篇:帝國主義的“慈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