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尚》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呂尚》人物故事小傳
呂尚,生卒年不詳,字子牙,東海上人,原姓姜,因其先祖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呂,遂以呂為姓,周人稱之為師尚父、太公望,后人稱之為姜子牙,先秦時期著名軍事家。呂尚足智多謀,窮困潦倒,年青時未能施展其文韜武略,老年時方得周文王知遇,拜為師,成為周人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輔佐周文王內修國政,外服諸侯,使周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大增,從而開始積極準備滅商。呂尚輔佐周王實行韜晦之計,麻痹蒙騙商紂;進奉美女以惑其心;收買近臣以亂其政。同時爭取諸侯,剪商羽翼,滅商條件業已成熟。武王即位的第四年,呂尚奉命任前鋒,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萬人,聯合各諸侯國,大舉伐商。牧野(今河南淇縣南)一戰,大敗商軍,紂王臨危自殺,商滅,周立。呂尚晚年主要致力于齊國的治理。他的軍事思想被后人收錄于《六韜》中。
〔正史〕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①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上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②。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于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或曰,呂尚處士,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于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
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周西伯政平,及斷虞芮之訟,而詩人稱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須、犬夷③,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后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還師,與太公作此《太誓》④。
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紂反走,登鹿臺⑤,遂追斬紂。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衛康叔封布采席,師尚父牽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臺之錢,發鉅橋之粟,以振貧民。封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于齊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犁明⑥至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⑦,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蓋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呂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
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周夷王之時。
《史記》卷三二
〔注 釋〕
①東海上:此處泛指今江蘇、山東一帶沿海海岸。②周西伯:即周文王。③犬夷:西周時期活動于陜西一帶的部族。④《太誓》:武王伐紂時,在盟津所發出的誓師文告。⑤鹿臺:相傳是紂存放錢物的地方,在今河南淇縣。⑥犁明:等到天明。⑦管蔡作亂:周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周公攝政,武王弟管叔、蔡叔心懷不滿,共同叛周。
〔相關史料〕
呂尚者,東海上人。本姓姜,從其先祖封于呂①,故名呂尚,字子牙。
尚抱經天緯地之才,嘗著有六韜,備言陰陽,遂為兵書之祖。時值商紂暴虐,避居東海之濱,坐石磯垂釣,絲不設餌,每言不釣魚鱉,獨釣王侯。人多笑之。困窘老矣,聞西伯賢,善養老,遂往歸焉。入岐州,復釣于磻溪之上,欲于西伯。西伯自羑里歸,憂而將出獵,命卜有所獲否,卜者曰:“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羆,乃王霸之輔。”西伯喜而獵,果遇尚于渭水之陽②,與語,大悅,曰:“吾先君太公嘗曰:當有圣人興周。子其是耶?太公望子久矣!”故又號曰:“太公望”。載與俱歸。時年八十有二,西伯尊之為師。
西伯問政,對曰:“為國有三策:敬天,勤民,親賢而已。”西伯善之,因與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權謀與秘計。時稱文王伐密、伐崇,皆太公之謀。
是時天下之分有二,西伯事殷不改。至武王嗣位,紂殺王子比干③,囚箕子④,其惡愈甚。武王方修文王之業,尊太公為師尚父,鷹揚東伐。太公因左仗黃鉞,右秉白旄以誓眾曰:“蒼兕蒼兕,總爾從庶,與爾舟楫,后至者斬。”遂觀兵于盟津⑤,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國,皆曰“紂可伐也”。武王卜之,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武王欲還,太公力強之,遂前而克商。既克商,武王遂封師尚父于齊。
故后之言兵者,皆宗太公之六韜為本謀。
斷曰:
太公尚父,霸王之輔。漁獵以歸,修德用武。學擅陰陽,韜分龍虎。黃鉞白旄,揮之如塵。伐取商殘,開篤周祜。后世談兵,宗之為祖。
明·黃道周《廣名將傳》卷一
〔注 釋〕
①呂:今河南南陽縣西。②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③比干:商紂王之叔。官至少師。紂淫虐無度,國勢傾危,他以死力諫,勸以修善行仁。紂惱羞成怒,將他殺死,剖腹驗心。④箕子:商紂王之叔。官至太師,有較高的政治才能。紂殺比干后,他懼而佯狂為奴,被紂囚禁。⑤盟津:又作孟津,又名富平津。在今河南孟縣西南黃河上。
上一篇:《司馬穎》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司馬穎》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吳會稽王孫亮》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吳會稽王孫亮》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