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五行學說
五行本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生、制、克、化),是古代用以解釋宇宙間一切事物的一種哲學思想。這一概念,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運用于中醫學,著名醫學文獻《內經》中已經用以說明人體臟腑的生理特性和相互關系,以及病理變化和治療的規律。五行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與陰陽之說相同,都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①以五行的屬性來區別臟腑器官的特征,把肝歸屬于本,心歸屬于火,脾歸屬于土,肺歸屬于金,腎歸屬于水等。②用相生相克等理論來解釋內臟之間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如肝能制約脾,稱為木克土;脾能生養肺,稱為土生金等。③用以說明治療,如肝病犯脾,采用抑肝扶脾的治法,稱為抑木扶土;腎虛及肝,采用補腎養肝的治法,稱為滋水涵木等。五行學說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醫學中運用這一學說,解釋了某些人體臟腑生理、病理以及診斷治療等問題,古代醫學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對原來五行學說中的相互關系,作了一些改進,但仍沒有完全脫離五行的機械論和比附概括之弊,因此,對人體臟腑生理、病理變化的解釋,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片面性。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五指山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井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