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井田思想
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一種田制思想。井田的具體圖案首見于《孟子·滕公篇》:“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孟軻認為,井田這種平均分配的小土地制,能使農民長期固定在土地上,“死徒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親睦”(同上),是最理想的土地制度。與孟軻的井田思想相近的是《周禮》中所述的田制,它是以一夫百畝為基礎,每井土地的四周都有溝洫和涂徑,再大乃至千夫萬夫的地區四周也各有澮川和道路圍繞,形成大小見方的圖景。所不同的只是《周禮》田制中沒有公田,也沒有公田上的勞役地租。此后,井田思想一直都是歷代封建地主經濟下許多思想家尋求解決土地問題方案而經濟援引的田制思想。然而也有一些思想家,如宋代的蘇洵和葉適,以及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都對井田制公開表示懷疑或公開否定。例如,千百個井的四周都有整齊劃一的溝洫涂徑,它們如何興建與維持,就是一個難以具備的條件。但直到清代雍正時期,統治者仍在直隸省(今河北省)固安、新城兩縣實行井田制,足見井田思想影響之深遠。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五行學說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法制文化·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