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留壩縣·張良廟》陜西名勝簡介
在留壩縣廟臺子鄉紫柏山東南山腳下。張良廟是祭祀漢初三杰之一、留侯張良的廟堂,相傳張良辟谷之所,后人建廟以作紀念,故稱張良廟,也稱留侯祠。
張良,字子房,西漢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人,祖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后,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于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在博浪沙(古地名,今河南原陽東南)以大鐵椎狙擊秦始皇嬴政,《古文·大鐵椎傳》有述,誤中副車,未中始皇鑾輿,于是天下大索10日 ,終未獲得刺客。張良匿名下邳(今江蘇睢寧古邳鄉),圯上老人以為子房(張良)才有余而度量不足,故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在圯上3次脫履而求張良穿之,終以孺子可教而授之《太公兵法》,并叮囑曰:“讀是則為王者師,后10年興,13年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過13年張良從高祖劉邦過濟北,果在谷城山下得黃石,取而寶祠之。在劉邦起義抗秦中,張良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任韓司徒。項羽殺了韓王成后,張良復歸劉邦,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在楚漢戰爭中,他給劉邦獻出重要政謀,提出不立六國后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等等,都為漢高祖劉邦所采納,對漢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劉邦曾作了精辟的論定:“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漢朝建立,封張良為留侯。張良卒于漢惠帝劉盈六年(前189年),據《歷代通鑒輯覽》記載:“良嘗謝病,辟谷學道(于留壩紫柏山),欲輕舉,高帝崩,呂德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之過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強聽食,至是卒。”及良死,并葬黃石。
張良廟,具體位置于柴關、紫柏二山所形成的圈椅狀之間,廟前一河,發源于紫關嶺;廟后一河,發源于柴柏山,兩河至此,形成鉗狀,廟就建在這圈椅內的鉗口處。廟周圍群山環抱,兩水繞流,蒼松紫柏,青翠茂盛,空氣清新,風景如畫。殿宇有6大院、150多間殿宇,亭臺樓閣,幽雅精致,曲徑回廊,宛轉盤桓,古色古香,宏偉壯觀。
廟門右側有一古碑,上刻“紫柏山漢張留侯辟谷處”,大門額橫刻“漢張留侯祠”,大門內至二門間,有木橋名進履橋,橋上有橋亭3間,橋兩側置靠椅、通欄、二門額木匾書“保安觀”3字,門內有鐘鼓兩樓,分置鐘、鼓。院中有八角形靈官殿,殿西為三清殿。殿北,越前后過廳進入大殿院。殿門有對聯為:“畢生彪炳功勛啟自授書始;歷代崇奉煙祀端由辟谷開”。高懸匾額為:“明哲風高”、“帝王之師”。
殿內有對聯為:《張良廟》古詩句出處:
收秦關百二山河,奇謀獨運;
輔漢家統一事業,功成不居。
《張良廟》古詩句出處:
功高漢室,必在一丘,公之清兮,其孰與儔;
英雄中人,神仙者流,數千年下,誰繼斯游。
《張良廟》古詩句出處:
伊呂伯仲間,豈唯管樂自期,徒夸玉壘經偏遠;
申商名法后,盡遣老韓同傳,別覺黌宮俎豆長。
《張良廟》古詩句出處:
富貴不淫,有儒者氣;
淡泊明志,做平地神。
《張良廟》古詩句出處:秦世無雙國士;
漢廷第一名臣。《張良廟》古詩句出處:
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長芳,想那志士忠臣,千秋猶存憑吊所;
神仙古來稀,設黃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做逍遙游。
其中有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1914率軍經此為張良廟所撰寫的以石碑刻在院內長存永作紀念。這里除對聯外,還有眾多的匾額,諸如:功成身退、急流勇退、機諫得宜、智勇深沉、機其神乎等等。
大殿右側向西為方丈院,再西為南花園,靠北為五云樓。園中有水池,池中有六角辟谷亭。取辟谷隱居之意。大殿左側向東為北花園,園西北角有六角,拜石亭,取張拜黃石公為師之意,亭內墻上嵌有明穆宗朱載垕隆慶五年(1571年)所作的《懷山歌》石碑1方,此亭左側有一座四角“回云亭”。亭前石柱刻對聯云:赤松黃石有深意;紫柏青松無俗情。由回云亭右側上山,經六大層盤道可至草亭,再經十大層盤道可至授書樓,取黃石公授兵書于張良之意而得名,此樓是張良廟的制高點,以大理石、南陽玉砌筑而成,高距地面百米,登樓遠眺,峰巒起伏,松柏蔥蘢,景色佳麗。樓底摩崖上刻有“功成不居”、“英雄蟬變”等大字。總之,張良廟共有6大院150余間和摩崖石刻100余塊,多是贊揚張良之詞。
此外,在紫柏山頂上,有張良老廟,距今廟約5公里,現尚存廟舍數間,因其攀登不便,朝拜較難,由晚明至清宣宗旻寧道光三十年(1850年)間,修建了山下這座新廟。
張良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寶雞·眉縣·張橫渠故里》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漢中·城固縣·張騫墓》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