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8年)
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東晉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帶)擊敗前秦軍進攻的作戰。
383年8月,前秦王苻堅調兵九十余萬,號稱百萬,分路南下,以征南大將軍苻融率步騎25萬為前鋒,直趨淮南(今安徽壽縣)。東晉以尚書仆射謝石為征討大都督,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率謝琰、桓伊、劉牢之等8萬余人趕赴淮南,沿淮水一線抵御秦軍。又遣龍驤將軍胡彬率水軍5,000自洛口(洛澗入淮之口,今安徽懷遠西南)沿淮河西進,增援淮南。
十月十八日,苻融攻克淮南,俘晉將徐元喜等。晉將胡彬途中聞淮南已失,退保硤石(今安徽壽縣淮水北岸)。苻融分軍圍攻硤石。謝石、謝玄率晉軍主力進至洛澗以東12.5千米處。十一月,謝玄遣驍將劉牢之率5,000精兵乘夜色掩護,強渡洛澗,突襲秦軍。劉牢之陣斬梁成及其弟梁云等。晉軍以一當十,大敗秦軍。此戰晉以5,000之眾敗敵5萬,大長了晉軍士氣。
晉乘勝之威,與秦軍夾淝水而陣。苻堅與苻融登淮南城瞭望,見晉軍部陣嚴整,不禁面露懼色。謝玄派使者往苻融營中,要求秦軍稍向后退,容晉軍渡過淝水后決戰。苻堅與苻融打算趁晉兵半渡之機,以鐵騎突襲取勝,便同意謝玄建議。但由漢人及各族被奴役者組成的秦軍不愿替前秦效力,聽到后移的命令竟一退不可止。朱序乘機在陣后高呼:“秦軍敗了!”秦軍以為真敗,爭相逃命。謝玄、謝琰、桓伊等率晉兵趁勢渡河猛攻。苻融躍馬沖入軍陣欲阻止秦軍后退,于亂軍中落馬被斬。秦軍自相踐踏,潰不成軍。謝玄乘勝追擊,直殺至淮南城西15千米處的青岡。殘余秦軍“風聲鶴唳”,苻堅身中流矢,單騎逃往淮北投到慕容垂軍中。淝水之戰遂以前秦的慘敗和東晉的大捷而結束。苻堅回長安不久,于385年被部下的羌族將領姚萇俘殺,前秦瓦解。此戰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淝水戰前態勢圖
戟
中國古代將戈和矛組合為一體的兵器,具有勾啄和直刺的雙重功能。
戟由戟頭和戟柄(柲)組成。戟頭由戈與矛聯裝而成,其矛稱為“刺”,到戰國時期,將戈與矛連鑄為整體。戟頭在商周時期用青銅鑄造,戰國晚期出現鐵戟。戟柄為竹木制,其長度按不同兵種有所區別:車兵用戟最長,達3~4米,騎兵用戟略短,步兵用戟最短。在春秋時期的吳、越地區,還流行一種聯裝戟,即在一根戟柄上裝有2~3個戈頭,稱為“多戈戟”。
戟最早出現于商朝。春秋戰國是戟的鼎盛時期。由于戟兼有戈和矛的雙重功效,在以車戰為主要作戰方式的戰國時期,戟是軍隊的制式裝備。漢朝時出現了單手握持的短柄戟,戟柄為鐵制,重量較大,可一人持雙戟并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重甲騎兵,即人和馬均被覆鎧甲,戟的實戰攻擊效能遠不如長矛,而且鍛造生產效率較低,戟遂遠離了戰場。在隋唐以后時期,戟轉變為儀仗器物和歌舞器具,以及作為門戟以標示官宦府邸的門第階級。
古代鐵戟
上一篇:《方臘起義(110~1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福州戰役(1949年8月11~日)》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