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敦煌學的內容、意義及前景
隨著國內外研究“敦煌學”高潮的興起,引起了人們對敦煌學理論的深入探究。自八十年代起,中國學者對“敦煌學”的定義、內容等進行了爭論和探討,出現了幾部專著,如劉進寶《敦煌學述論》、林家平等《中國敦煌學史》、胡戟等《敦煌史話》、榮新江《話說敦煌》等,都對敦煌學理論的研究提出了看法。目前,“敦煌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敦煌學是以敦煌文獻、敦煌石窟考古與藝術、敦煌史跡、敦煌學理論為主要研究對象,包括上述研究對象所涉及的歷史、考古、宗教、藝術、語言、文學、民族、地理、哲學、思想、科技、音樂、舞蹈、建筑、古籍校勘、中西交通等多種學科。它的目的是揭示佛教和佛教藝術的發展過程、內容、特點和規律;深入揭示敦煌、河西乃至中國古代社會的中西交通等歷史的本來面貌和發展規律,探索主要研究對象之間的內在聯系;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以促進現代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一個問題是,“敦煌學”是因地名學,它規定了這個學科的空間范圍,是“敦煌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和標志。如中國文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如果運用敦煌文獻資料研究中國文學問題,就屬于敦煌學的范圍,其他如歷史、地理、考古、宗教、科技、民族等莫不如是。所以,“敦煌學”絕不是它所涉及的那十幾門學科的簡單綜合,更不是把它所涉及的那十幾門學科的內容統統包攬收容成一個多學科的聯合體,它是一門運用敦煌提供的各種資料(地下出土文物文獻,地上石窟、壁畫、塑像、遺址、城址等)進行學術研究的特殊學科。因此,它與嚴格意義上的“××學”有別,而是約定俗成的一種已被學術界承認的學科。
研究“敦煌學”的意義何在呢?周一良教授在《何謂 “敦煌學”》一文中用一長段論述來說明其意義:
敦煌壁畫雕塑以及文獻中的韻書等,我不敢妄論,現只就歷史、文學、宗教三方面簡單介紹利用敦煌漢文文獻取得的若干成果,借以窺“敦煌學”粗略的一斑。
一、歷史
甲 首先是舊史所不詳的沙州地方歷史。安史之亂后,787年(貞元二年,一說781或785年)吐蕃占領敦煌,到848年(大中二年)張議潮以河西十一州歸唐,共六十余年。吐蕃贊普派“節兒”統治沙州,漢族官員苦悶屈辱,人民發動起義。唐蕃文化有所交流,敦煌禪僧入藏,多次與印度僧人展開辯論。張議潮歸唐后,賜號歸義軍節度使,世代承襲。七十年后,920年曹議金取代張氏。1035年西夏取敦煌,而曹氏的地位可能維持到1055年。張曹兩家統治敦煌前后二百年,與唐、五代、宋朝的中央政權雖保持受封與朝貢關系,實際處于半獨立狀態,曹議金曾自稱大王。沙州境內有不少昭武九姓與鮮卑、吐谷渾等族人,他們從事力役兵役,與漢族雜居通婚。沙州統治者西與于闐、東與甘州回鶻通婚,以確保東西貿易的利潤。這些都是靠綜合變文、碑文、壁畫供養人題名、造窟造像人題名以及各種文書得以考見的。
乙 唐代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歷史。敦煌發現唐律及疏以外,還有令和格的殘卷以及保存相當完好的水部式,亦即水利管理條例。從戶籍簿、差科簿等可以了解徭役、兵役以及均田制實施的細節。學術界趨向于肯定均田制確曾實行,但受田并不足數,而徭役沉重。農民土地分割細碎,且存在所謂 “自田”。從 “社司轉帖”得知民間存在稱為社的互助組織;從書儀得知一些流行的婚喪禮俗。《氏族志》、《沙州圖經》等提供了關于氏族和地理的資料。有名的《往五天竺國傳》是新羅僧人慧超入唐后又經中亞去天竺的旅行記。他返唐后終于五臺山,這部書是研究當時中亞和印度的重要史料。
二、文學
唐人記載中有所謂“目連變”、“昭君變”,過去不詳究何所指。敦煌寫本發現后,才解答了這個謎。原來變指變文,是一種兼有韻散、用于講唱的通俗文學作品。敦煌還發現唐代曲子詞《云謠集》。二者都是填補唐代文學史上空白的重要發現。王梵志的白話詩既談佛理,亦諷時俗,當時頗有影響,為后來寒山子詩的先驅。過去記載中保存了若干首,敦煌寫本出現后,才能略窺全豹。韋莊的《秦婦吟》是晚唐士大夫階級誣蔑農民大起義的作品,但其中也保存一些可供參考的歷史材料。過去只在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中留下很能反映農民大起義威力的兩句:“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敦煌石室中保存了此詩的完整寫本,對于研究唐代歷史與文學都大有裨益。
附帶談一下敦煌發現的經史子集四部書。雖然數量不多,但保存了某些已佚的古注,而且唐人手寫舊本往往保存古字。唐人所寫當時俗體字,有些還可以幫助了解后代刊本致誤之由。這些都有益于古籍的研究與校勘。寫本四部書都屬于寺院所藏,史部特別少,反映當時寺院對此不很重視。十三經中只發現九經,沒有 《周禮》、《儀禮》、《公羊傳》和《孟子》。究屬偶然未保存下來,抑或反映某種傾向,有待探討。
三、宗教
甲 敦煌的佛教勢力很大。日本學者估計,當時唐代敦煌縣人口兩萬而僧尼約占一千人。寺廟十幾座,十三個鄉中至少每鄉有一寺,還不算規模較小的“周家蘭若”、“張家佛剎”之類。寺院役使沙彌、園子、“常住百姓”、奴婢,還有專門從事某一手工業的梁戶 (榨油)、硙戶 (磨米面)、酒戶以及牧羊人等。寺院田地之外還擁有菜園、果園。從寺院公布的帳目看,收入除“念誦入”、“轉經入”之外,最大宗是出借谷、麻、豆等等的“利潤入”,半年即取息50%。足見寺院高利貸剝削之重。敦煌發現的佛經中,三方面的寫本很有意義。一是大藏中未收的佚經,和不屬譯出而是中國本土根據當時當地需要杜撰的“偽經”。二是初期禪宗史料,即被主張頓悟的南宗所取代的主張漸悟的北宗的經典。三是短期存在的小宗派的經典,過去不為人所知,如三階教的經典。
乙、道教 從文獻看不出敦煌道觀的記載,但石室發現的道教經典,有的鈐有 “凈土寺藏經”印記。西晉開始出現《老子化胡經》,說老子渡流沙入夷地,成浮屠以化胡人。六朝至唐出現多種化胡經,在石室中可以找到寫本,有助于研究道教史和佛道關系。唐陸德明《經典釋文》里提到《老子想爾注》,說“不詳何人。一云張魯,或云劉表”。敦煌發現想爾注殘卷,學者們認為是張陵張魯系統的五斗米道徒所注,是研究五斗米道教義和老子書與五斗米道關系的重要材料。
丙、其他宗教
三世紀波斯人摩尼在佛教、火祆教、基督教影響下創建的摩尼教,和五世紀涅斯托里斯在東羅馬帝國創建、屬于基督教一個教派的景教,唐時都曾傳入中國,其經典都可在敦煌寫本中找到。
以上僅就敦煌漢文文獻在三方面的利用略作介紹,已可看出其內容豐富異常。
其實,敦煌文獻及文物所涉范圍十分廣泛,但它們有著都與敦煌有關這一特點。即便是中原的公文、四部書、政府頒發的寫經,亦或是梵文、吐蕃文、于闐文、回鶻文等寫本,莫不與敦煌的歷史文化有關。而敦煌又處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咽喉之地,各種文化相交匯,呈現出多彩多姿的狀態,自然引起各國學者的關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敦煌文獻的發現,改寫和充實了許多學科的歷史。在今天,許多學科中如果缺少了敦煌的資料,可以說是不完全的。
從七十年代末以來,我國及世界各地的敦煌學研究不斷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國的敦煌學研究隊伍已經擴大到三百人以上,其中多數為中青年學者,其中有些人脫穎而出,已經在某一學科、某一專題有所發明、有所建樹,受到了世界敦煌學界的重視。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遺產清單”(中國同時列入的還有泰山、長城、故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及秦兵馬俑坑),敦煌莫高窟成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敦煌學”已經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
擺在敦煌學者們面前的任務仍然是極其艱巨的,而前途也是光明燦爛的。要想使“敦煌學”取得更大的成績和更多的成果,有幾項任務是必須著力進行的。
第一,對散落于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要有一份盡可能完整、詳細、準確的注記目錄,這是進行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礎。
第二,盡可能編定反映全世界敦煌學者研究成果的論著目錄,是促進研究深入的重要方面。
第三,盡可能將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及文物刊布,以便使用。
第四,各種文獻的分類整理研究成果,應盡量采用專題形式進行,以利各學科非敦煌學者使用。
第五,對敦煌文獻、石窟壁畫、題記、敦煌遺址及遺跡、傳世文獻進行綜合性研究,找出和解決有關“敦煌學”的一些最令人關注的課題。
第六,加強與非敦煌學者的合作。
當然,還可以舉出其他一些方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的增多,我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中青年敦煌學者的崛起,相信不久的將來,“敦煌學”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它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上一篇:墨學·當代墨學
下一篇:古代戲曲學·清代地方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