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學·當代墨學
解放以后四十余年的墨學,總的特點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分析評論墨子者占主導地位,用傳統方法訓釋考?!赌印氛卟缓芏?,對《墨經》的研究興趣越來越濃。
“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墨子研究,主要體現在幾部中國哲學史中。
1957年,侯外廬、杜國庠 趙紀彬出版《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第七章為《前期墨家的思想》,分四節論孔學優良傳統的萎縮和儒墨對立的意義,前期墨家的階級論和天道觀,唯物主義的知識論和邏輯思想。作者認為墨子代表國民階級,其尊天明鬼不過是一種宣傳工具。該書第十四章為《后期墨家的墨學發展及其唯物主義思想》,分四節論述墨家學派的分裂和《墨經》的成書年代,《墨經》作者的時代思潮及其對墨學的通約,后期墨家的科學思想、認識論和邏輯學。據悉,上述兩章的執筆人為杜國庠。杜氏一向推崇墨家,并且自奉節儉,被戲稱為“墨者杜老”。杜氏另有《先秦諸子若干研究》,亦論及墨子。
1962年,馮友蘭出版《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與三十年代所作《中國哲學史》最大不同是以馬克思主義觀點重新認識中國古代哲學。該書第五章為《墨子和前期墨家》,分八節論述墨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階級性,對勞動和勞動成果的重視,對當時等級制度的批判,道德思想、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和宗教觀,認識論和方法論,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轉化。第十三章為《墨經及后期墨家》,分八節論述關于后期墨家,后期墨家的認識論、邏輯思想、自然觀、社會政治思想、對名家和詭辯學派的批評,對老莊和其他各家的批判,后期墨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等。
1964年,任繼愈主編的《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出版,有一章題為《在宗教外衣下墨子進步的社會觀和唯物主義認識論》,分五節論述墨子生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社會思想和歷史觀,唯物的經驗論和認識論,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另有一章為《后期墨家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和邏輯學說》,分四節論述后期墨家和《墨經》、唯物主義認識論,邏輯思想、功利主義的社會政治倫理思想。該書屬于全國通用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任繼愈還著有《墨子》一書,于1956年出版。
此外,呂振羽的《中國政治思想史》等書中也有關于墨子的論述。
“文化大革命”前關于《墨經》的著作有:
1956年詹劍峰《墨家的形式邏輯》,按現代邏輯教學大綱秩序論述,間引印度因明學加以比附,分明辯、言法、立名、立辭、立說上下,辭過七章,并附讀墨余論。
1956年譚戒甫《墨辯發微》,1962年修訂重版,第一編 《墨辯》正名及名墨異同,第二編校釋 《墨經》六篇,第三編闡明墨辯軌范和論式源流。
1957年欒調甫 《墨子研究論文集》,收錄作者1922年至1932年間所撰論文12篇,主要討論《墨經》,還有《楊墨之辯》、《墨家要略》、《二十年來之墨學》等文章。
1958年岑仲勉舊作《墨子城守各篇簡注》重印,卻受到不公正的批判。
“文化大革命”十年,學術研究被迫停止,墨學也不例外。
七十年代末以來,墨學進入一個新階段。人們不再像五六十年代那樣簡單地套用階級分析法和唯物、唯心的框子,而致力于比較具體的實事求是的研究。
1981年詹劍峰出版《墨子的哲學》,對墨學作全面的介紹,不同意《墨經》作于后期墨家,認為應屬墨子本人之作。
1984年王煥鑣出版《墨子校釋》,這是四十年來在中國國內出版的唯一的《墨子》新校注本,除《墨經》六篇,《略城門》等十一篇外,其余三十六篇逐篇校釋。校注者將《辭過》改為《節用下》,其他各篇文字多有校補。并將補正后之文字附于每篇之末。1986年,王氏又出版《墨子校釋商兌》,從文字、音韻、義理三方面考察,訂正了前書某些訛誤字句,依《墨子》體例訂補若干脫文,糾正了數處錯簡。
近十年來出版的白話今譯《墨子》,有梅季、林金保今譯的《白話墨子》(1991),吳龍輝等譯注的《墨子白話今譯》(1992,包括《墨經》和《備城門》以下各篇)。選譯則有劉繼華《墨子選譯》(1988),夏愛森《墨子菁華》(1989),譚家健、鄭君華《墨子選譯》(1990)以及水渭松的《墨子導讀》(1990)等。
關于墨學的研究著作有:
孫中原的《墨子及其后學》(1992),此書屬于普及性讀物,語言通俗生動,章節標題多用對偶句,富于文學色彩。如第一章:“泰山紅日映彩霞,神州大地育精英”,第二章:“奮力生產創財富,奇技淫巧成學問”等等。1993年孫中原又出版《墨學通論》,共七章:一、墨學的創立和發展。二、墨家的政治、倫理和教育學說。三、墨家邏輯(此章最詳)。四、墨家哲學。五、自然科學。六、軍事學。七、首次全面介紹 《城守》各篇。
楊俊光的《墨子新論》(1992),此書是目前對墨子作比較全面細致論述的專著。共30萬字,分十二章,一、墨子生平,二、墨家與別墨,三、墨子書,四、社會歷史觀,五、政治思想,六、倫理思想,七、經濟思想,八、九、十、哲學思想,十一、教育思想,十二、墨學的理論體系、階級屬性與歷史地位。附錄一、墨學流布興亡考略,二、孔墨對立論駁議,三、戰國漢唐諸子論墨資料。
近十年關于 《墨經》的著作有:
1980年沈有鼎 《墨經的邏輯學》,包括導言、《墨經》的認識論、辯的目標和功用,指和名、辭和同異、說和辯的原則及個別方式、思想戰線上的《墨經》、結論。
1981年譚戒甫《墨經分類譯注》,把《墨經》依其內容分為十二類:名言、自然、數學、力學、光學、認識、辯術、辯學、政法、經濟、教學、倫理。每類含若干相關條文字,并逐條???、今譯、注釋,使《墨經》頭緒清楚,文義明暢。該書撰作于1957年,作者死后才出版。
1983年,陳孟麟《墨辯邏輯學》(修訂本),正文七章:一、導言,二、認識論,三、名(概念),四、辭(判斷),五、說(推理),六、思維規律,七、結束語。附錄有《墨辯》今譯六篇。
1983年,方孝博《墨經中的數學和物理學》,專門探討有關這兩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學和光學部分內容尤為豐富,書末關于“測臬影定南北方位”的附錄,提供了學術價值甚高的資料。
1988年,朱世凱出版《墨經中的邏輯學說》,分引論及認識論,論辯、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等五章,附錄為 《墨經》邏輯學說的特征。
1992年,周云之出版《墨經???、注釋、今譯及研究——墨經邏輯學》,是近年出版的這方面比較詳細而全面的專著。一、《墨經》原文與校文對照,二、原文和校注,三、校文的詮解與今譯,四、《墨經》的邏輯學——包括關于辯學的對象、作用和客觀基礎,關于概念的邏輯思想,關于命題的邏輯思想、關于辯的邏輯規則和有關規則。
從七十年代末以來,出版了大量的各種專題史,其中很多書都論及墨子。主要代表有:
1983年,任繼愈主編的《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有專章論《墨子思想體系的內在矛盾》,和《后期墨家的哲學與辯學》。與任氏主編的1964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第一冊相比,新著理論性更強,處處從內在矛盾作剖析,較為深入。
1984年,劉澤華出版《先秦政治思想史》第八章為《墨子的兼愛論與絕對尚同的專制主義》,此書對墨子仍持比較嚴厲的批判態度。
在邏輯史方面,代表作有汪奠基的《中國邏輯思想史》、周山 《中國邏輯史論》等。
在經濟思想史方面,代表作有胡寄窗的《中國經濟思想史》,趙靖主編 《中國經濟思想通史》等。
在美學史方面,有李澤厚、劉綱紀主編的《中國美學史》 (第一卷),倫理史方面,有陳瑛等編寫的《中國倫理思想史》;教育史方面,有郭齊家《中國教育思想史》等。
從1991年起,成立了全國性的墨子研究學會,連續召開了三次全國性及國際性討論會,第一屆全國墨子討論會的文章已由張知寒編輯為《墨子研究論叢》(一)于1992年出版,收錄講話9篇、論文15篇,附錄5篇。首屆國際討論會的文章由張知寒編輯為《墨子研究論叢》(二)于1993年出版,收錄講話6篇,文章56篇。并于1991年在墨子出生地滕州建立了墨子紀念館,1992年又在該處豎立了大型墨子塑像,并正在籌建國際墨子研究中心。
四十年來,報紙雜志刊登有關墨子的文章甚多,其中絕大部分發表于1978年以后。所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表法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墨學衰微的原因何在,墨子代表什么階級,如何評價天志、明鬼等等。
上一篇:唐詩學·唐詩學的創新期(“五四”以后)
下一篇:敦煌學·敦煌學的內容、意義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