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原始文化與秦文化的早期歷程·新石器時代
隨著人類社會的逐步發展,在距今一萬年前后,進入以弓箭和小石器的發明與使用為特征的中石器時代。其文化代表是1955年發現的大荔“沙苑文化”??邕^中石器時代,人類已學會磨制石器、制陶、紡織、從事農業畜牧業等。人類終于迎來了自身第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新石器時代。
與零星稀落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分布相比,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廣泛。目前全國已發現六、七千處,其中陜西超過了八百處。陜西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是老官臺文化。主要分布于關中渭河流域以及隴東和丹江上游地區。典型遺址有:華縣老官臺、渭南北劉、寶雞北首嶺、西鄉李家村。時代距今七、八千年。
老官臺文化的石器均以磨制為主,打制亦占一定比例。從石器類型分析,當時人們已開始從事農業和馴養家畜,進入發達的母系氏族社會。陶器是人類學會制造的第一種自然界本不存在的東西。老官臺文化已普遍使用陶器。陶器以三足器,圈足器為多。疏松的陶質、粗糙的造型、不高的火候記錄著先民初創的艱辛。為數不多的簡單彩陶器是后來繁麗絢爛的彩陶文化的先聲。此時先民已有了定居的村落,并出現了不規則的圓型半地穴式房屋。墓葬整齊排列,有單人葬,也有合葬,均為仰身直肢葬??偟目磥?,當時先民生產力還很低,生命之水主要依賴于河流。一般多生息于河流與平原接近水源的地區,因而形成渭水、漢水及其支流地區先民遺存集中而陜北沒有的現象。
老官臺文化之后,陜西進入母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仰韶文化時期。當時這種文化大體以黃河中下游的陜西關中和豫西晉南為中心。西抵甘肅境內的渭水上游,東不逾河南,南端沿漢水進入湖北,北達河北中部。陜北、晉北和內蒙古南部也有很多發現。在全國遺址迄今有一千余處。陜西約有三百處左右??脊沤绺鶕兾餮錾匚幕瘯r間長,分布廣的情況,又分為半坡、史家、廟底溝和半坡晚期四個類型。今天西安附近,仰韶文化遺址密集處與今天自然村相仿佛。其中最早揭示的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完整的史前村落當推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1953年發現。1954年至1957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石興邦先生主持發掘,先后五次揭露面積一萬平方米,占原遺址面積的五分之一。碳14年代測定它距離我們已有6700至6100年了。半坡遺址位于浐河下游右側覆蓋有黃土的二級階地上。背依白鹿原,前臨浐河。當時氣候溫暖而潮濕,植被茂密,浐河、灞河以及渭河水量充沛清澈。河畔有許多湖沼分布,極便于取水和從事漁獵活動。黃土地松軟而又有較好的直立性,既利于墾殖又利于造居,自然條件優越。
文物工作者前后共發掘房屋四十五座、圈欄兩座、陶窯六座、窖穴二百多個、甕棺葬七十三座。出土生產生活用具多達萬件。還發現了糧食、獸骨、果核等當時的食物。為復原我國母系氏族社會的生活、文化、經濟結構提供了豐富的珍貴資料。
半坡村落遺址面積約五萬平方米。村落四周是一條寬深達五米的防御溝。村東是窯場,北邊是公共墓地。居住、墓葬、生產用地的區分反映出先民源于生活實踐的規劃理念。
考古學家推斷,當時半坡村居住有兩個母系氏族集團,約二百多人。并認為遺址村落以中部的一條東西向小溝為界,兩個母系氏族分別居住溝南和溝北。他們可以通婚。居住區兩片各有一個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領所居,兼為氏族議事廳。周圍為環繞大房子的偶居家庭的小房子。因全部門向大房子,約半數住房日照和通風條件不佳。這種小房子面積相仿、優先保證總體布局的現象既是氏族內人人平等的反映,也是氏族凝聚力的外化。氏族成員所居小房子有方、圓兩種,多為半地穴式。上部為梁柱屋架建筑,外形有類似今日的“蒙古包”。房子中央有火塘。這是中國傳統土木建筑的雛形。
氏族公共墓地出現,墓區內死者的頭向一般都向西,隨葬品很少而且無大差別。反映了氏族牢固的團結心理與平等狀況。未成年小孩不埋入公共墓地,而以一端鑿有小孔的甕棺葬于居住區房屋之側,反映了先民朦朧的靈魂觀念。墓葬區與居住區第一次明確隔離分開,也是先民不斷總結生存經驗的重大進步。
半坡人過著以粟作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明顯區別于南方以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至前3300年)為代表的稻作文明。從事采集、漁獵、飼養家畜、制造石器和陶器等生產活動。遺址出土各種生產工具5275件,有石斧、石鏟、石刀、石錛、石鑿、石球、網墜、石磨盤和骨錐、骨鏟、骨刀、骨針、箭頭、魚鉤、魚叉及陶紡輪、陶銼等等。品類繁多,工藝精湛。其中石斧、石錛、石鏟、石鋤、砍伐器、石刀(陶刀)、碾磨器及骨蚌質的農具約占總數的百分之十七。
以清新、簡潔的彩陶為代表的半坡制陶業是當時工藝水平的重要標志。魚紋、蛙紋、幾何紋既來源于生活,又顯示著半坡人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與率真的審美追求。半坡人陶器上數量眾多的刻劃符號當是中國文字的重要源頭活水。
仰韶文化之后繼起的是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分布廣泛,與后來的商朝疆域略同。其中心區域又分為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和陜西龍山文化幾個類型。在龍山時代,各地文化共性加大,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文字、青銅器、城市等嚴格意義上“文明”的要素。文明的曙光經過三百萬年人類不懈的努力終于照耀在華夏古老的土地上。
陜西龍山文化,早期以廟底溝二期文化為代表,晚期以客省莊文化為代表??褪∏f文化距今4410至4105年,因1955年最早于長安縣灃河西客省莊村發現而得名。在這一帶灃河下游兩岸七公里的地區內,就有八處龍山村落遺址。它告訴我們當時先民農耕水平還較原始,不懂施肥。當土地肥力減少時,他們就不顧艱辛去開辟新的家園。陜西龍山文化遣址直接壓在西周文化層之下,據此有專家推斷周文化正導源于陜西龍山文化。客省莊發現當時的方形房子五座很有特色,為呂字形雙室房屋。房子內外室之間有一個寬約半米的通道。內室中間有一個灶坑,外室門口有個階梯式通道出去。這種結構比較復雜的房屋在當時是很先進的。房子附近的袋狀灰坑當為彼時儲存東西的窖穴。遺址發現三座陶窯,出土各種工具二百六十一件,有農業生產用的骨鏟、石刀、陶刀、研磨器等,有手工業生產用的陶紡輪、骨針、磨石等,還有漁獵用的石矛、鏃、魚鉤等。當時人們用于生活的主要陶器是鬲、盉、鼎、罐、盆、碗等。當時先民已懂得占卜,遺址出土有燒灼痕跡的羊肩胛骨可證。在離客省莊不遠的斗門一帶,近年發現有龍山文化刻骨文字符號四十余個。這是文字產生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上一篇:青藏文化·古跡文化巡禮·新舊石器考古文化
下一篇:寧夏文化·風華磨洗認前朝·新石器時代的塞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