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蠅——曾經漏網的乙肝病毒攜帶者
自1964年美國醫師布拉姆勃格(Blumberg)在一名澳大利亞土人的血液中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1970年德恩(Dane)在病人的血液中發現42nm直徑的乙型肝炎病毒以后,乙型肝炎的研究便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乙型肝炎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疾病,我國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區,在我國人群中乙型肝炎感染率約60%(約6億多人被乙型肝炎病毒傳染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著約一億人,尤為嚴重的是攜帶乙型肝炎病毒的母親約有40%,可將病毒直接傳染給嬰兒。新生兒感染后很容易形成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一部分成年后將發展成肝硬變和原發性肝癌。因此加強其預防和控制傳播是非常重要的。
過去我們只知道乙型肝炎病毒在患者血液中經血循環進入唾液、乳液、精液、羊水、陰道分泌物、月經血等,往往通過血液傳播、性傳播、母嬰垂直傳播等方式進行傳播。諸如輸血、注射、接吻、性交等,都有可能感染和傳播乙型肝炎病毒。可是也有一些人無明顯接觸史,甚至生活起居都很注意的人也可能患上乙型肝炎,形成了防不勝防的混亂局面。這不能不令病毒學專家和流行病學專家費解。很明顯,乙型肝炎病毒除上述已知的傳播途徑外,還會有別的途徑,為此很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工作。
最近,湖北科技人員經過6年的調查研究證實,蒼蠅可以攜帶和傳播乙型肝炎病毒。他們將捕捉到的幾種常見的蠅種采取科學方法進行檢測,證實了這幾種蒼蠅均可攜帶乙型肝炎病毒,攜帶率為30%而且均以體內攜帶為主,這就更增加了蒼蠅傳播乙型肝炎的危險性。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學意義。
蒼蠅,在與人類幾乎共存的同時,也為乙型肝炎病毒提供了貯存場所和傳播途徑,而這一切我們過去一無所知。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探討和研究,包括已經司空見慣了的東西。
上一篇:芥川龍之介英年自戕
下一篇:苻堅之死與前秦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