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勸吳郎
唐代宗大歷二年,就是公元767年,大詩人杜甫從夔州瀼西遷居東屯,把他的瀼西草堂讓給親戚吳郎居住。
草堂前原有幾棵棗樹,每年秋天,樹上都結滿紅紅的大棗。杜甫居住的時候,他西院的鄰居是位貧婦人,由于貧困無著,所以每年都到杜甫的草堂前的棗樹上打一些棗,儲備起來,以補充食物的不足。杜甫從不阻攔,而且還往往幫助婦人打摘。
可是,吳郎搬進草堂以后,卻在草堂前插起了籬笆,防止貧婦人打棗。杜甫知道了,對貧婦人非常同情,便寫了一首詩送給吳郎,勸吳郎別那樣做。詩名叫《又呈吳郎》,詩中寫道:
堂前撲棗任西鄰,
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貧困寧有此?
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
遍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租賦貧到骨,
正思戎馬淚沾巾。
詩一開始就用急切的語調先提出要求,表現出詩人為貧婦人求情的緊迫心情。第二句設身處地地為貧婦人著想,進一步說明西鄰打棗是因為生活貧困,出于無奈。“不為”句問得略帶悲憤,“只緣”句再進一層,說不僅不應拒絕她打棗,反而應當對她親切一些,才能解除她的顧慮,要鼓勵她來打棗充饑。
五、六句采取先抑后揚的手法,先說不相信吳郎會拒絕她打棗,然后才說你吳郎插上籬笆,即使無意,也顯得太過于認真了。名為批評婦人多心,實際上是指責吳郎太不大方了。
最后兩句,再次強調西鄰的婦人貧困,說因為租稅的追索和盤剝,她已貧困到了極點。寫到這里的時候,詩人忽然想到了處于戰亂之中的全國人民,像貧婦人那樣的人怎么活下去呢?他不禁涌出了眼淚。
吳郎讀了杜甫寫給他的詩以后,深深地被杜甫的精神所感動,也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立刻拔掉了防止西鄰打棗的籬笆。
時時想著人民,處處想著國家,這就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杜甫的一生,經歷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雖然一生郁郁不得志,沒能實現他“焉得鑄甲作農器”,“男谷女絲行復歌”的理想。但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國家和人民在他心中一直占據著首位。
面對當時貧富懸殊的差異,他勇敢而沉痛地高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面對被秋風吹破的茅屋,在秋雨蕭蕭,無處棲身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天下寒士……”直到臨終,還念念不忘戰亂中流離失所的人民,痛苦地長嘆:“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他用他的心和他的筆,為國家憂慮了一生,為人民歌哭了一生,為我們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充滿真情的詩篇,被后人譽之為“詩史”。
詩人本人不但獲得了我國人民的熱愛,被尊為“詩圣”,而且也受到了各國人民的尊敬。當他誕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的時候,這位偉大的愛國者,曾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紀念。
上一篇:李廣保國戰匈奴
下一篇:段虞侯勇責郭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