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評·基本特點
(1)詩文評作為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民族形式,具有心得意會、自由靈活的特點。歐陽修有云:“余嘗問詩于圣俞,其聲律之高下,文語之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余亦將以心得意會而未能至之者也。”(《書梅圣俞稿后》)這其實就是中國古代研究文學的主要方式。心得意會,就是以鑒賞者的態度,以直覺體悟的思維方式,去品味作品的精神氣韻,然后筆之于書。以這種方式研究文學,自然言簡潔而意深微,心到筆到,靈活自由。以今人看來,這種方式自然不夠科學,缺乏嚴密的邏輯論證和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文學作為一種藝術,本來就只宜以心靈去感受,而不宜以頭腦去分析。也就是說,它本來就不是“科學”的對象。近代以來,許多西方文藝理論家也認識到:“沒有建立在既深且廣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上的理論,也顯然是沒有價值的。只有那些把藝術作為熱情的永恒源泉的人們,才能擁有那種或可引申出有益的理論的材料”(克萊夫·貝爾《藝術論》)。因此,這種欣賞式的,直覺體悟的方法實際上是研究文學藝術的最基本、最正確的方法,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獲得“或可引申出有益的理論的材料”。那種把文學等同于數學,站在作品之外肢解瓜分的所謂“科學”的方法正是不科學、不適用的。當然,對直覺體悟得來的材料進行理論加工,還需要精密的頭腦和嚴密的邏輯,否則就僅僅是材料而已。所以,這種心得意會的方式,既有其長,亦有其短;首先是長,其次是短。今天正應該充分重視和繼承這種方式,把心靈的與頭腦的、直覺體悟的與邏輯思辯的這兩種方式結合起來,以改變文學理論的那種抽象枯燥、味同嚼蠟的可憎的面貌。
(2)正因為詩文評采用的是自由靈活、不求體系的方式,所以它燭照幽微,內容廣泛,幾乎無所不談,無所不包。文藝哲學、文藝美學、文藝社會學、文藝心理學、文藝工藝學,文藝本質論、文藝創作論、文藝鑒賞論、文藝功能論等等,應有盡有,且獨到精深。雖然瑕瑜互見,繁雜無序,但卻是一筆極豐富、極珍貴的文化遺產。如能認真地披沙揀金,歸納整理,將會得出一部精彩獨特的中國文藝學。這不僅是對世界文藝學研究的重大貢獻,而且對于今天的文藝實踐也有重大意義。
(3)就理論宗旨而言,古代詩文評一方面注重文藝的廣泛的社會功能和文化聯系,文藝與政治、與道德、與哲學、與語言學始終沒有明確區分。因此它也始終沒有發揮為所謂“純文學”理論。但另一方面,古代詩文評對文學的本質規律——即審美規律、藝術規律,又有遠比西方古典文學理論更為精辟、深刻的體察和論述。因此它又是真正的文學審美理論、文學藝術理論。而這兩方面,正是文學理論的缺一不可的兩大支柱,前者把文學安放在社會大地上,后者則使文學保持著自己的特殊本質。在一定意義上說,這是一切真正嚴肅、完備的文學理論都應該堅持的基本宗旨。
(4) 中國古代的詩文評和文學理論既是相對穩定的,又是不斷發展的。它的發展不僅有內容的日益豐富、論述的日益精確、水平的日益提高等等,而且有思想實質隨著歷史、時代的前進而發生的變化。明代中葉以后那種追求文學解放的文學理論,就是中國文學理論從古代走向近代的明證。那種把中國傳統文學理論固定在封建觀念之內、認為它不可能也不需要發生質的變化的觀點,是毫無根據的。
上一篇:通鑒學·《通鑒》版本問題
下一篇:春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