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后的“尋找”
在清朝雍正、乾隆時期編修完成的《明史》中雖然有一篇鄭和的傳記,但卻十分簡略,總共只有700多字。在該傳記中,鄭和的形象模糊不清,對其評價也不高。關于他的身世,只寫了“鄭和,云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于籓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最后說他“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之后“亦老且死”,既看不出他生于何時何地,也不知道他死于何時何地。關于下西洋的目的,傳記也只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鄭和航海史料在明朝就被毀,在清朝寫成的《明史》,只能根據稗官野史或諸如《西洋記》這樣的街談巷語。《明史·鄭和傳》和《西洋記》中都說鄭和下西洋修造了62艘長44丈、寬18丈(130×52米)的大船。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一是這樣的長寬比例從造船學的角度看是不合理的,是一個巨大的“長方盒子”,二是即使利用現代技術,也造不出這種比一個足球場還要大而且可用于實際航海的大木船。《明史·鄭和傳》最后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云”,也說明該傳記主要是根據民間資料完成的。雖然“正史”記載語焉不詳,所幸的是,當年鄭和的隨行人員還留下了幾份寶貴的個人游記:馬歡的《瀛涯勝覽》、費信的《星槎勝覽》和鞏珍的《西洋番國志》。然而,這幾部著作更多的是記錄船隊所到地方及發生事件,對人們認識鄭和其人并無太大幫助。
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鄭和一直被埋沒在歷史塵埃中。直到500年之后,中國才開始重新認識鄭和航海的價值和意義,也才開始了對鄭和的“尋找”。
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同時也是歷史學家的梁啟超,于1905年在《新民叢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的文章。梁啟超用中西比較的方法,認為鄭和下西洋比西方的哥倫布、達伽馬航海早了六七十年,“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并肩者,何其寡也”。梁啟超的主要依據也是《明史》和《瀛涯勝覽》《星槎勝覽》。梁啟超繼承了中國治史傳統,對鄭和船隊所到各國地名進行了逐一考證,并以西文對照,有史有論,激情四溢。當時梁啟超眼看中國被列強瓜分,國弱民窮,希望以“海上之巨人”鄭和事跡喚起民眾的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在梁啟超的諸多著述中,《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并不算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但卻是首次用科學方法研究并從正面弘揚鄭和的文章,從而開啟了中國人“尋找”和“發現”鄭和的百年航程。因此,梁啟超是近代中國研究和宣傳鄭和的第一人。
梁啟超的文章發表后,許多人開始知道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辛亥革命之后,鄭和出現在了高等小學歷史課本中,與班超、岳飛、鄭成功、林則徐等被并列為民族英雄。同時,梁啟超的文章也激起了一些人研究和“尋找”鄭和的興趣,希望發現更多有關這位曾被埋沒了500年的歷史偉人的遺存和事跡。
鄭和的出生地和家世是人們“尋找”的一個重點。
《明史·鄭和傳》中只說鄭和是云南人,但究竟是云南何地卻無處可查。受梁啟超文章的影響,云南騰沖人、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1910年前后開始在云南各地尋訪,希望能找到鄭和家鄉。經過一番調查和考證后,李根源認為,鄭和是云南鎮南州(現南華縣)人,并于次年在當地立了一塊“鄭和故里碑”。這塊碑現仍在南華縣城西門外,但后來證明南華并非鄭和故里。
而幾乎就在同一時期,云南石屏人、清末狀元袁嘉谷聽說光緒年間在昆陽州(現晉寧縣)和代村發現了一塊與鄭和有關的墓碑,遂于1912年親往踏勘查訪。在昆陽月山西坡,果然見到這塊題額為《故馬公墓志銘》的石碑。碑文為明永樂三年(1405年)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所撰,內容是為墓主馬哈只寫的墓志銘。除了記敘墓主的生平德行外,碑文中明確寫到馬哈只有兩個兒子,長子叫馬文銘,次子就是鄭和,“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石碑背面還刻有鄭和回鄉祭祖掃墓的記載:“馬氏第二子太監鄭和,奉命于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冢墳塋祭掃追薦。”袁嘉谷經過研究考證,1913年撰寫了《昆陽馬哈只碑跋》,確定昆陽和代村就是鄭和的出生地。
從這塊石碑可看出,鄭和少小離家,一直懷念著故鄉。永樂三年第一次下西洋之前,他特請禮部尚書、大學士李至剛為已故的父親寫了墓志銘,托人帶回家鄉刻立。他本人卻因一再奉命出使,無暇回鄉掃墓祭祖。直到第三次下西洋回國后,鄭和才于永樂九年十一月回到魂牽夢繞的故鄉,到“祖冢墳塋祭掃追薦”。這應該是鄭和離家后的首次返鄉,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故他對這次祭祖之行極為珍視,特意在《墓志銘》碑陰刻下那段文字,明確宣布太監鄭和是“馬氏第二子”。
這塊“馬哈只碑”除了證明鄭和的籍貫外,還為后人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一是鄭和原名馬和,出身于一個穆斯林家庭,因碑文稱鄭和的父親和祖父為“哈只”,只有到過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朝覲的穆斯林才擁有“哈只”的稱號;二是鄭和的家庭非富即貴,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家,因為云南與麥加相距遙遠,千山萬水阻隔,往返約需一年時間,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大可能前往的;三是鄭和父親在洪武十五年39歲壯年時即去世,而這一年正是明軍平定云南,消滅元朝殘余勢力的年份,兩者之間肯定有密切關系。
基于這些重要信息,學者們便做出了這樣的分析和判斷:鄭(馬)和出生于云南昆陽州和代村的一個元朝官宦世家。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征云南,馬和之父在抵抗明軍的戰斗中陣亡(或自殺)。11歲的馬和被明軍擄獲,閹割為太監后送入燕王府,成為燕王朱棣的隨從,后因功勞卓著,深得燕王信賴,被賜姓“鄭”。燕王稱帝后,擢拔鄭和為內官監太監,并委之以出使西洋的重任。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家世,鄭和在墓碑銘文中才有意隱去了其父親和祖父的真實姓名,而用稱號“哈只”代之;只寫了其父的生卒年代和歲數,而不提死因。因為鄭和當時深得永樂皇帝信任,如果暴露了元朝舊臣的家世背景,將會影響自己的地位和前程。
袁嘉谷在昆陽查訪馬哈只碑時,還聽說鄭和后人家中有其他資料。果然,在離昆陽不遠的云南玉溪縣,辛亥革命元老李鴻祥將軍1936年在主持編修縣志時意外發現了鄭和家譜——《鄭氏世系家譜》,讓人將家譜抄本送給當時在云南大學任教授的袁嘉谷。袁嘉谷將抄本交給他的學生李士厚考證研究。李鴻祥和李士厚還到玉溪東營訪問了鄭和后裔鄭紹明、鄭紹文兄弟,借到了家譜原件。經袁嘉谷、李士厚鑒定,該家譜用宣紙書寫表褙而成,印有朱絲欄,紙色陳舊,認定是明代之物。經過認真考訂,李士厚寫成《鄭和家譜考釋》一書,于1937年2月公開出版,袁嘉谷為該書作了序和跋。
據家譜記載,鄭和是太監,自己沒有子女,過繼了兄長馬文銘的一個兒子,取名鄭賜。鄭賜的后代有兩支,一支在江蘇南京,一支在云南玉溪。這部家譜除了記載鄭和家世和后裔情況外,還記載了鄭和出使時的船只、人數、所到國家以及永樂、宣德兩位皇帝給鄭和的敕書等。毫無疑問,鄭和家譜是繼馬哈只墓碑之后關于鄭和家世的又一重要發現。
上一篇:二問:墓室里《齊論·知道》的價值
下一篇:從李白“草嚇蠻書”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