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延誤三十三分鐘
事情發生在1973年9月,一架外國民航機飛出首都機場不久,發動機發生故障失火,滅火后,飛機要求返航。因飛機起飛時油箱是裝滿油的,飛機重量太大,按規定必須在空中放些油之后才能降落。由于有關人員不敢負責,就放油問題層層向上級報告請示,先后闖了13關,以致班機在空中足足延誤了33分鐘。要知道,33分鐘對于在空中盤旋的飛機來說是一段多么漫長的時間,若是有事故發生,33分鐘將可能出現多么嚴重的后果!
這件事很快反映到周恩來總理處。周總理十分重視,親自過問,連夜召開會議。總理嚴厲批評了此種互相推諉的作風,指出“這是不負責的官僚主義”,教育干部要“當機立斷”“敢于負責”。
今天的干部素質、干部精神狀態有了很大變化。但是,遺憾的是,此種層層請示、互相推諉、不肯做主、不敢負責的風氣,仍然甚濃,有人稱之為流行性的“請示病”。周總理的教誨,對治療“請示病”仍是有效良藥。
“請示病”的形成,有多種原因。就客觀原因而言,在于我們人事制度的弊端。多年來,提拔任用干部缺乏科學的標準和科學的考察方法,領導人的印象,個人的好惡,在實際工作中起很大作用(有的甚至是決定性作用)。而許多領導人又只喜歡“聽話”“順手”的干部。事事請示,正是“聽話”的重要標志。這是“請示病”形成乃至久盛不衰的溫床。至于干部主觀方面的原則,則是私心作祟。特別是對于那些頭腦并不糊涂的干部來說,本來并不缺乏主意(甚至是高明的主意),只是唯恐得罪領導,唯恐承擔責任。這些人對于個人榮辱得失想得太多,看得太重,而對于公仆的責任、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卻想得太少,看得太輕,這就難免導致本末倒置。其實,道理很明顯,如果事事請示,那么,還要你這個干部干什么呢?
“要樹立一種風氣,要敢于負責。只要不出大原則就干嘛!干了再報告嘛!”但愿周總理這個愿望早日成為現實。
上一篇:程杏軒切脈的失誤
下一篇:穿用合成纖維,引得疾病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