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狗尾續貂
宋國是一個中原頗有影響力的國家,但是命運不濟。在鄭莊公稱霸的時代,宋國與鄭國爆發了十次戰爭,最后以戰敗而告終;到了齊桓公時代,宋國又只能屈居于齊國之下;到了宋襄公上臺后,他勵精圖治,宋國的國力大為改觀。
在中原諸侯國中,追隨齊國最賣力的便是宋國。齊桓公生前召集十五次諸侯大會,只有宋國每次都參加,宋襄公因此成為齊桓公霸業最忠實的助手。也正是這個原因,齊桓公與管仲才會把君位繼承人公子昭安心地托付給宋襄公。
宋襄公沒有辜負齊桓公所托,他兩次將公子昭送上齊國國君的寶座。當然他這樣做的目的還有一個,就是想成為號令中原的盟主。在后齊桓公時代,中原以齊國為霸主的政治體系搖搖欲墜。如果沒有新的諸侯盟主,中原諸國勢必難以聯合起來,以抵制蠻夷的入侵及南方楚國的進攻。宋襄公顯然認為自己是接替齊桓公的最佳人選,憑借宋國是中原聯盟最積極的參與者與平定齊國的功勞,新的霸主舍我其誰?
宋襄公擔心其他諸侯不服,便想出一個立威的辦法。
首先,他找了個借口逮捕滕國的國君滕宣公;其次,他以鄫國君主的血來做祭祀。關于這次祭祀,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宋襄公殺了鄫國的國君;另一種說法是割破鄫國君主的鼻子,把血涂在祭品上。后一種說法可能符合真相。
宋襄公連續羞辱兩位小諸侯國的君主,他的庶兄,即是宋國中興的最重要人物目夷嘆道:“齊桓公保存了三個將亡的國家(指魯國、邢國和衛國),從而令諸侯國歸附,可是義士們還指責他刻薄寡恩。現在卻要以虐待兩位諸侯國國君的手段來稱霸,我看是很難的,能得以善終就算是走運了。”
使用這種恐怖手段來達到令其他諸侯國屈服的目的看來不現實。
首先起來反對宋襄公稱霸的是曹國,當年曹國軍隊隨齊桓公討伐厲國時,宋襄公在背后捅了一刀,進攻曹國。兩國關系惡化,曹國國君豈肯聽命于他呢?宋襄公氣急敗壞,率領宋國軍隊第二次對曹國發動侵略。
目夷又一次批評宋襄公的政策,他評論道:“國君現在的德行還有欠缺,卻去攻打別人。我看還是要先撤兵好好反省一下,等到德行圓滿了再出兵不遲。”
宋襄公一味欺負弱國,卻得不到大國的認同。
在公元前641年,即齊桓公死后兩年,齊、魯、陳、蔡、鄭和楚六個國家召開諸侯峰會。這次峰會楚國居然也加入進來。連續十五次參加諸侯大會的宋國卻被排斥在外,這無疑讓宋襄公一肚子的酸水。
心有不甘的宋襄公決心親自出面,主持一次國際峰會。公元前640年,宋襄公開始籌劃諸侯大會。他企圖成為諸侯盟主的野心已經是路人皆知,魯國大夫臧文仲就此事評論說:“讓自己服從眾人的意愿是可以的,可是要眾人服從自己的意愿,那是不能成功的。”
第二年(公元前639年)春季,宋襄公先與齊孝公和楚成王會晤。宋襄公向楚成王提出要求,希望楚國能支持他成為中原諸侯的盟主。為什么宋襄公想成為中原盟主,卻找楚成王呢?原來這時中原的鄭國、陳國和蔡國等國家都歸附楚國了。如果得到這三個國家的支持,再加上齊國(宋襄公在立齊孝公一事上有很大的功勞,他認為理所當然會得到齊國的支持),那么即便魯國和衛國這些國家都反對,也無濟于事了,宋襄公就這樣做著中原霸主的美夢。
楚成王一口答應了宋襄公的要求。
宋襄公為自己的如意算盤而沾沾自喜。
可是目夷又一次發出慨嘆:“與齊和楚相比,宋國只是個小國。小國卻想要爭盟主,我看要大禍臨頭了,難道宋國要亡國了嗎?”
宋襄公還沉醉在盟主的美夢之中,他儼然以盟主自居了。
這一年的秋季,他召集楚、陳、蔡、鄭、許和曹等國在宋國的盂地會盟。宋襄公顯然忘了自己的身份,楚成王原先答應他,只是想在中原立一個聽命于楚國的傀儡。可是宋襄公卻以諸侯領袖自居了,對楚國采取了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
這下楚成王勃然大怒了,他大吼道:“召我?我將好往而襲辱之。”意思是:“他宋襄公也配召我,那好,老子就陪他玩玩,給他點顏色瞧瞧。”說罷帶著一隊人馬,前往盂地參加會議。
目夷對宋襄公說:“楚國是蠻夷之邦,強橫且沒有信義可言,我看還是帶些戰車前去赴會得好。”宋襄公自以為與楚成王達成協議在先,不肯聽從目夷的建議,說道:“不行,我與楚王約定乘坐普通的車子會面。這是我提出來的,我可不能破壞規矩。”便只帶了少許人抵達盂地。
宋襄公很快就明白了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霸主,與會的七個國家中,除了宋和楚之外,鄭國、陳國、蔡國和許國都歸附楚國了。而曹國則兩度被宋國人欺負,對宋襄公的態度也可想而知。
大會一開始,宋襄公擺出盟主的架勢,高高在上。不久后,他就察覺到氣氛不對了,與會各國唯楚國馬首是瞻。他一看情形不對,想拔腿開溜。楚成王馬上將他逮住,然后發兵攻打宋國都城。
宋襄公后悔莫及,他對目夷說:“你趕快逃吧,回去保衛國家。現在宋國就是你的,我不聽你的勸告,才落了個這樣的下場。”目夷是愛國者,他握著宋襄公的手說:“就算您不說,宋國始終都是臣下的家園。”他想方設法逃出來,回到宋都。秣馬厲兵,積極備戰,準備與楚軍決一死戰。
楚成王威脅宋國人說:“你們要不投降,就殺了你們的國君。”
守城的軍民回話說:“我們有社稷神靈的保護,有新國君了。”
楚成王一想,若殺了宋襄公,目夷必成為國君。目夷有智慧,有本事,并深得人心。他當上國君,楚國豈不是多了個強勁的對手?權衡利弊后,看來還是把呆頭呆腦的宋襄公釋放回去,對楚國最有利。
宋襄公被釋放了,他心里很是慚愧。沒臉見江東父老,跑到衛國去了。忠心耿耿的目夷派人傳話:“我為您保衛宋國,您為什么不回來呢?”宋襄公這才回到宋國。
不過,他的鬧劇還沒有結束。
備受羞辱的宋襄公準備要報復了。
論國力,宋國遠不是楚國的對手。宋襄公當然不敢貿然向楚宣戰,便把矛頭對準歸附楚的鄭國。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糾集宋、衛和滕等國軍隊大舉進犯鄭國。
楚成王毫不客氣,當即出兵進攻宋國。宋襄公見楚軍大舉出動,便率師回國,打算與楚國人決一死戰。
目夷勸道:“宋國是殷商的后裔,上天已經很久沒有眷顧了。您想實現中興的夢想恐怕不可能了,還是不要與楚國正面交鋒。”
宋襄公是個固執的家伙,好了傷疤忘了疼。他不聽目夷勸阻,率軍抵達泓水的北岸。此時楚軍抵達泓水的南岸,兩軍隔水相對。宋襄公派人向楚軍下戰書,約定在泓水北岸進行決戰。楚國統帥同意了,大批楚軍開始渡過泓水。
這時宋軍已經擺好陣勢,做好戰斗準備。目夷說:“楚軍人多勢眾,趁他們還未全部上岸我們趕緊出擊,先下手為強。”
一向奉行霸權的宋襄公在這種關鍵時刻,居然打起了“仁義”的旗幟,他說:“不行,我聽說君子不乘人之危。雖然我是險些喪失了國家的人,但還是不忍心這樣做。”
一會兒工夫,楚軍全部渡過泓水,但還沒來得及排好陣列。目夷又提醒說:“敵人陣形混亂,我們得趕快出擊。”
宋襄公又搖搖頭說:“不行,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軍隊,非君子所為。”看來自上次被楚國人俘虜之后,宋襄公一直在反省自己的行為。以前宋國偷襲曹國、逮捕滕宣公和以鄫國君主的血來做祭祀,這些事情哪樣是君子所為呢?哪樣是“仁義”呢?可是現在他要學習古代周文王,以德服人,以仁義服人。
以德服人是沒錯的,但不是在兩軍對壘之際。兵者,詭道也,憑著所謂的“仁義”能打垮對手嗎?
這位理想頗高且能力頗低的宋襄公只得再嘗苦果了。
楚軍渡過泓水,擺好了陣勢,宋襄公這才下令擊鼓進攻。結果不出人意料,在兵力與戰斗力都占上風的楚軍面前,宋軍一敗涂地。宋襄公的近身侍衛全部戰死,他本人大腿挨了一箭。落荒而逃,好歹撿回一條性命。
事后,宋國人都怪宋襄公冥頑不化,可他卻振振有理地辯道:“君子不會殺掉已經受傷的敵人,不俘虜頭發蒼白的敵人。古代用兵之道,不以險隘取勝。我雖然是殷商亡國者的后代,但不對沒擺好陣勢的敵人發動進攻。”
從這點看,宋襄公有值得稱許的地方。他具有古代武士的某些品質,既有一種道義感,又有一種從容不迫的精神。如果他僅是一名武士,那無疑是出色的。但是作為國君,注定只能是眼高手低的平庸君主。
泓水之戰中,宋襄公受的傷不輕。次年,箭傷復發,可能引起傷口的感染。這位狗尾續貂的“霸主”不治身亡,在位共計十四年。
宋襄公是一位幸運的君主,因為他居然入選“春秋五霸”名單。其實他從來沒有真正成為霸主,更沒有霸業可言。他在泓水之戰中的拙劣表現,已經成為一則歷史笑話。至于為什么他會被列入“五霸”之中,就有些讓人匪夷所思了。
真正接過齊國霸業的乃是雄踞西北的晉國。
晉國所發生的歷史故事,總是驚心動魄并扣人心弦。
上一篇:狐趙之爭-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生產力發展帶來的初稅畝改革-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