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學
地方志,簡稱方志。“志”原本有記載、記錄的含義,后來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記事體裁——志書體。地方志就是對地方的記載。隨著時代的更迭,地方志的內容和體例不斷變化,發展至今,成為按一定體例,分門別類記述某一地區從古到今,從自然到社會,從政治、軍事到經濟、文化的綜合著述,也被稱為“一方之古今總覽”、“一地之百科全書”。地方志每隔若干年都要編修一次。因此,地區性、綜合性、連續性就成為方志的三大特點。
方志學則是以地方志為對象,研究其產生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它包括對方志本身,對方志史,對方志學基本理論,對方志編纂、應用,對專志評論等多方面的研究。此外,在研究整理方志的過程中,還產生了方志目錄學、方志整理學等。
地方志與方志學的形成和發展都經歷了綿長的歲月。地方志的形成如百川匯于大江、多源聚于一流,經歷了二千多年的發展變化,至南宋時方才定型;而方志學則積累了千余年的殘章斷簡,鉤沉爬梳之后,才在清代中期開始有了較明確的理論和完整的體系。
上一篇:宋(慈)學·前宋(慈)學時期
下一篇:《唐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