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云文化·滇云文化植根的經濟土壤·多元經濟與多元文化
云南的經濟發展,由于受自然地理因素及社會發展水平差異的影響,無論在經濟類型、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的組織形式上都呈現出多元發展、差異極大的特點。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滇云文化自然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就經濟類型來說,云南既有壩區“耕田邑聚”類的定居農業,又有山區“隨水草游牧”的畜牧業。壩區自然條件較好,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大,人們聚邑而居,交往比較方便,所以壩區以農業文化為主,注重人際交往,看重土地的利用;湖濱河畔的民族,以水為生,文化上對水崇拜,性格上溫順謙和;山區的各民族由于生活在自然條件較惡劣的高寒山區,主要靠畜牧和狩獵生活,因此云南山地民族的文化中更多地表現出對火的崇拜,對大山的景仰,具有剛強剽悍的氣概。
就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方式看,云南各民族差異極大,發展極不平衡。建國初,云南既有工商業中資本主義的生產經營方式,又有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部落聯盟式的生產管理方式;既有現代大規模的工礦業生產,又有原始的狩獵采集經濟;既有精耕細作的壩區農業,又有山區民族的刀耕火種。云南各地的文化隨著經濟發展的差異和經濟變革而發生差異和變遷。
大凡交通方便,經濟發達的工商都會城市,各種先進的文化技術容易傳播,人們易于吸收外來文化,因此像昆明、大理、保山、個舊等工商業較發達地區,不僅文化發展較快,先進的資本主義科學文化技術為人們接受和利用,而且融入了多種文化成分。當地原來的民族文化、封建時期發展起來的儒學文化與近現代的科學文化交融在一起,是云南城市都會文化的特點。
在廣大的農村和平壩地區,主要實行的是封建的土地經營方式,進行封建農業生產。這些地區開發較早,千百年來長期中原封建文化的影響,又是漢族移民較集中的地區,所以漢文化的特征十分突出,當地文化融入儒學文化之中,這是云南農業文化的特點。那些生活在壩區和半山區的民族,由于長期受漢民族文化的影響,生產力發展水平達到或接近漢族地區的水平,封建經濟發育良好,這一類少數民族的文化中,不僅自己民族的文化得到較完整的保存,而且也吸取了許多漢文化的成分。
云南是多山的省分,山地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山區民族眾多,分布廣泛,較為分散,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特點。山區自然條件差異很大,大部分地區生存條件惡劣,山川阻隔,交通極為不便,給外來文化的滲入和傳播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加上生產力低下,一些民族長期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用原始的方式從事生產,刀耕火種,采集狩獵,物物交換,封閉落后是云南山區經濟的特點。這些山區民族的文化,很少或基本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文化發展水平十分低下,大部分民族還沒有產生自己的文字,它們的文化中保持了較純正的民族文化風格和原始性。山川險惡,交通不便,使云南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難于與外界溝通,民族文化基本上在其生活的小范圍內,依據自己民族賴以生存的生產方式,獨立地發展起來,而且各民族互不統屬,因此云南不僅地理條件上“十里不同天”,經濟發展水平上差異巨大,而且在民族風俗文化上也“十里不同俗”,廣大山區的民族文化具有分散、多樣、原始、純樸的特點。
上一篇: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日娛樂活動·塔吉克族的燈節與播種節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大岔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