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從做中學”理論的偏失
“從做中學”是美國教育家杜威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他激烈地抨擊傳統教育以教室、教材、教師為中心的“三中心”教學,認為這種教學只是一種外在的灌輸,學生學習的知識只是書本上的和成人經驗中的東西,與兒童的活生生的個人生活與經驗沒有聯系,學生局限于教室內、局限于書本里、局限于教師的管束下,兒童沒有學習興趣,個性也得不到發展。杜威主張“從做中學”,認為必須“以表現個性和培養個性,反對從上面的灌輸;以自由活動反對外部紀律;從經驗中學習反對從教科書和教師學習;以獲得為達到直接需要和目的的各種技能和技巧,反對以訓練的方法獲得那種孤立的技能和技巧;以盡量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機會,反對為或多或少遙遠的未來作準備;以熟悉變動中的世界反對固定不變的目標和教材。”“從做中學”把學生放在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位置,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益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了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但是,把“從做中學”作為教學的基本原則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違背了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將教學認識過程和一般的人類認識過程相混同。
教學認識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在教學中,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于學習書本知識、接受間接經驗來實現的。在人類認識的長河中,人們沿著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路線,循環往復,不斷探索,發現新知。學生在教學中的認識與此不同,他們主要的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學習和繼承人類已有的認識成果,把他人的認識轉化為自己的認識,把人類的認識轉化為個體的認識。這種認識過程是在教學條件下的個體的認識過程。
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并不是說絕對不需要直接經驗。學生只有將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結合起來,才能深刻理解書本知識和他人的認識成果。但直接經驗間接經驗二者之中,應以獲取間接經驗為主,這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本質特點。而杜威的“從做中學”恰恰相反,他反對教師給兒童傳授系統的書本知識,而主張一切學習始于經驗、始于活動、始于社會生活,在獲得個人經驗的基礎上,再將這些瑣細的經驗加以組織和概括,上升為概括性的抽象認識。這種做法將教學認識混同于人類認識,沒有看到教學認識應以學習間接知識為主的特殊規律。在理論上是極端錯誤的,在實踐中也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后果,美國20世紀上半葉教育質量的下降與此不無關系。
上一篇:朝鮮農民領袖金琫準
下一篇:杜甫《戲為六絕句》——以絕句論詩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