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富民、樂民、教民思想
1.民有恒產,勿奪農時
孟子在政治上主張行仁政,仁義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經濟政策方面主張富民,特別強調民有恒產,勿奪農時。人民必須有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生存與發展的條件和環境,而且不要去干擾破壞它,盡可能去幫助扶持,如此才可以安居樂業。孟子說:“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坑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人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之為善,故民之從之以輕(容易)。”(《梁惠王上》,第355~356頁)
“今之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禮儀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富,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農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梁惠王上》,第356頁)“民之為道也,有恒產,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滕文公上》,第442頁)
2.易(耕治)其田疇,薄其賦斂,民可使富也
人們有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只要善于經營治理,農民就會逐漸富裕起來,孟子說:“易(耕治)其田疇,薄其賦斂,民可使富也。”(《盡心上》,第619頁)中國歷代封建統治階級都是靠剝削壓迫農民來養活和維持統治的,封建專制制度,是農民貧困痛苦的根源,孟子提出的使民有恒產,不奪農時,減輕剝削,使農民致富,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在歷史上是有積極意義的。
孟子清楚地看到了土地、人民、政事這三者的重要性,特別是人民,只有減輕農民的賦稅,農民才會安居樂業,他提出:“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殍,用其三而父子離。”(《盡心下》,第647頁)捐稅多了人民生活貧困,社會不安定,就沒有心思去講仁義禮愛,甚至犯罪作亂。
封建社會,土地是基本的生產和生活資料,農民是社會的主體,國家要處理好土地和農民的關系,以合理的政策去調節二者的關系,保障農民的基本利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孟子認識到土地、人民、政事的重要性,認為“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盡心上》,第647頁),要重視土地資源的合理占有與使用收益,使農民“制有恒產”,促進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統治者的政事,也就是制度、政策政令等,這些問題解決得好了,才能達到富民的目的。
富民同時要教民,仁政從富民始,同時做好對人民關于禮、義、仁、愛的教育,“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告子下》,第598頁),因此,要設“庠(祥)序之教,申以孝悌之義,頒(班)白者不負于道矣”(《梁惠王上》,第345頁)。“設為庠(祥)序學校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皆所以明人倫也”(《公孫丑下》,第443頁),設立各級各類學校,讓人民接受良好的教育,形成仁義孝悌的良好素質與健強體魄,建造良好的社會風尚,使白發老人不背負重物行走在路上。
3.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統治者不能只追求自身的快樂,不問人民疾苦。只有與人民同樂,統治者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梁惠王上》,第343頁), “樂民之樂者,民亦得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今王與百姓同樂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第370頁)。“獨樂樂,與人同樂,孰樂?不若與人。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不若與眾。……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梁惠王下》,第363~364頁)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即為天下之樂而樂,為天下之憂而憂。宋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弘揚了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思想。
與民同樂,既是領導者的政治道德修養,也是為政理念。不僅要尋求自己歡樂,也要顧及社會的安危冷暖。國家的各項政策等,是要使人民脫離貧困,實現富裕。促使人們身心健康,大家都能享受快樂。只有人民快樂,領導者才真正快樂。
4.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行仁政必須有仁人,只有心懷仁義的人才能施行仁政。孟子十分強調為政者的政治道德素質,他說:“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政治穩定,社會安寧),及是時,明其刑政,雖大國,必畏之矣。”(《公孫丑上》,第406頁)歷史和現實經驗完全證明了這一點。一些中小國家,賢能者執政,經濟發達,國力強盛,政治穩定,上下團結,國際影響力較大,大國未必敢小視。而且“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公孫丑上》,第407頁),所謂“尊賢”就是“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萬章下》,第552頁),政清人和,賢能俊杰者在位,人民群眾中的愛國優秀分子必然立志報效國家,何愁沒有治國英才。
如何才能做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孟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曰不可,勿聽……見不可焉,然后去之”(《梁惠王下》,第376頁)。用人不能只聽少數的人意見,即使是多數人認為好或不好的人,也都要去做實際考察,聽取多數人的意見,了解實際情況而后決定。對高層領導人才,更要嚴格要求,必須“惟仁者宜在高位”(《離婁上》,第482頁)。仁者在高位,又能用上敬下,就是在高位的人能尊重職位低下的人,上下之間的關系就會更加密切融洽,政令暢通,政治穩定。
上一篇:孟子關于仁的思想
下一篇: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求真務實的決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