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心學”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人,世稱陽明先生。明代有名的哲學家,主觀唯心主義者。他出身于封建大地主世家。少年時曾問學于婁諒。28歲考中進士,任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受廷杖,降為貴州龍揚驛驛丞。劉謹被誅赦歸。歷任官至左僉都御史,后因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有功,被封為新建伯官任兵部尚書。
他的哲學思想繼承和發展了宋代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心學”。他不僅認為“心外無理”,而且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否認客觀事物的存在,否認客觀事務的客觀規律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獨立存在的。認定物的存在是以被知覺為條件,如果不被知覺就是不存在。
他的認識論提出“知行合一”的學說。這個方面在比較正確的部分,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即所以為行”。但他認為動機和行為是一件事,并強調一切思念都是行,這在實際上就抹殺了行,同樣是唯心主義觀點。從這種唯心主義觀點出發,他提出“致良知”的倫理學說。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一個人只要按照這種先天具有的“良知”去做,一切行為便自然合乎道德標準。事實上人的辨別能力,并不是生來具有的,而道德標準又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在地主階級看來是是的善的,農民階級看來正是非的惡的。他的“致良知”學說,是要向被壓迫被剝削的勞動人民灌輸封建的道德觀念,讓人認為封建道德不是強制而則是出于內心自發,使人更容易接受封建道德的制裁。
王守仁的整個哲學體系是為封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但他在和程韋派的“理學”斗爭中,他站在了反權威反教條的立場,因此在一定范圍內對傳統的思想進行了批判,起到了一些破壞作用。他的著作有由后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其中在哲學上最主要的有《傳習錄》和《大學問》。
遺憾的是:王守仁是個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他的整個哲學思想,是系統的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又是堅決維護地主階級利益鎮壓農民起義的能手。他在理論上維護地主階級利益,在行動上頑固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是封建正統思想的捍衛者。在中國的封建時代像王守仁這樣的人是不少的。這就使我國長期滯留在封建制度統治之下。
上一篇:王子平的遭遇
下一篇:王守信的“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