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文化的地位·九流之一·道家:“以虛無為本”
在先秦諸子中堪與儒家較短論長并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產生極大影響的當首推道家。
道為哲學本體(老子)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不知為誰,但老子作為道家傳說中的創始人之一,而受到后代重視。老子的生卒年代及生平事跡不可詳考。據司馬遷《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可能為“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據《莊子》載,孔子曾問禮老子,因此,《史記·孔子世家》、《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之。
孔子思想的中心概念是仁和禮,其關注的中心在人和社會,人倫道德則是其討論問題的基礎。老子的思想雖與儒家思想有相同之處,但從根本上說,兩家思想卻有著很大的差異。這最明顯地反映在兩家對待仁、義的態度之上?!独献印氛f:“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之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薄独献印芬痪耪掠终f:“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三八章))孔子倡言仁和禮,而老子則竭力反對仁和禮之類文明,認為只有拋棄聰明、智慧、人民才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只有拋棄仁和義,人民才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他認為,禮的出現是忠信衰落的表現,是社會禍亂的開端。所以要表彰仁義禮智,是因為社會風氣每況愈下。
老子(傳為唐吳道子作)
老子反對仁義禮智,一方面固然在于他要人們返樸歸真、少私寡欲、見素抱樸。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但更為重要的是,老子認為仁義禮智等道德規范都是由一個更根本的最高本體派生出來的。這個最高的本體即是“道”。如果道暢行于天下,仁義也就行于其中。這樣,也就沒有必要竭力去倡義說仁。等到要去崇尚仁義,社會風氣已經江河日下了。所以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知,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一八章)仁義禮智等都是“樸散而為器”的結果。王弼在注釋《老子》此章時說:“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逼渲小鞍傩小狈褐副姸嗟牡赖缕沸?、禮義規范。但在老子的思想中,“樸散而為器”并不符合自然。所以老子又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崩献臃磳υ诰唧w的道德規范的層面上來倡導仁義,而主張要在更高更抽象的層面上來尋找道德仁義所以形成的本體根源。老子的思想突破了儒家局限在社會道德的具體行為的思想限制,而要去確立超越的形上學的本根,所以老子哲學思考的重點放在了整個宇宙如何形成、如何演變等這樣一些更為根本的問題上。如果說孔子的思想充滿著關于社會倫理道德說教的內容,那么老子的思想則更具有較純粹的哲學思辨的特色。
世所公認,老子思想的核心觀念是“道”。道是世界的本源,萬物由之而形成?!独献印氛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二章)“一”在此是指具體事物形成之前的一種統一的狀態,然后再分化為天、地(陰、陽),通過陰陽變化又產生出和氣,陰、陽、和三氣化和再產生出萬物來。作為萬物本源的道,當然是一實在的本體。但它卻與實際存在于時空中的具體事物不一樣。《老子》認為,具體事物都有形象可見、可聞、可以觸摸,而道卻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四章)。而且,道也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的,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言語表達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所以老子只能勉強地給它一個名字叫“道”,勉強地形容一下它的情況叫作“大”。在此,老子已敏銳地注意到了語言和語言所要表達的哲學本體之間的根本差異。
道是形成萬事萬物的本源,《老子》指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庇?、無二者同出于道。道是有和無的統一體。從產生萬物講,它是有。而從產生萬物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講,它又是無。道形成萬物,但道對萬物卻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五一章)。所以說,道產生萬物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蛘哒f道就是自然。《老子》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诵Хǖ?,地取法乎天,而天則效法道,道效法自然,也即道純任自然。在老子哲學中,有和無是相對而言的,但無比有是更為重要的。
“道”不僅是形成萬物的本源,而且它也是天地、萬事萬物生成、運化不得不遵循的規律?!独献印氛f:“反者,道之動?!?四○章)這是說,一切事物都要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是由道的本質特性決定的?!胺础庇邢喾吹囊饬x,還有返回的意義。于是,道既有對立轉化的含義,又有循環往復運動的內容。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独献印氛f:“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币磺惺挛锒加袑α⒚?。對立的一方都依賴著其對立面而生成。而且對立雙方互相之間常常表現出對立的另一方面的特點。如《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钡溨杏懈#V杏械??!独献印酚终f,“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進而,他又認為對立的雙方是會互相轉化的。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指出事物發展到了某種極限的程度,就會轉向它的反面?!独献印氛f:“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對立面的這種轉化是事物發展的自然的過程。事物發展到了強壯的程度必須要向衰老死亡轉化,老子稱之為“物壯則老”。為了防止走向衰老死亡之途,就必須反對堅強,而要保持柔弱。堅強者不符合道,“不道早已”,柔弱謙下才能保持住自己的生命,“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進一步老子提出了柔弱勝剛強的思想。他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薄叭踔畡購姡嶂畡賱??!?p>
莊子(清《古圣賢像傳略》)
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的過程之中,但這種運動變化的過程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又都必然地要回到道自身。反者,道之動”是說,道的運動是循環往復的?!独献印氛f:“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薄独献印酚衷疲骸爸绿摌O,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一切運動最終都將返回到絕對的虛靜。靜是動的根本,靜支配動。所以說“靜為躁君”。作為萬物生成本源和運動源泉的規律的道本身是無任何性質的,所以它本身當然是不能運動的。
老子的道落實到社會人生中便表現為人生的行為準則。道作為生活準則的特性是由作為宇宙論的道的特性的具體體現。于是,我們就能看到,作為生活準則的道的基本特征與精神便是崇尚自然無為,高揚柔弱、不爭、居下、取后、慈、儉,謳歌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身退的人生態度與處世哲學。老子關于生活準則的道可以“自然無為”一語來概括?!盁o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反對妄作非為,主張順任事物自身的特性而自由發展,不要以外在的強制力量去破壞事物的自然本性。
道為精神境界(莊子)
如果說老子的哲學著重道的宇宙論與本體論的層面,那么莊子則將其轉化成為了一種精神的境界。莊子,名周,宋國蒙人,生卒年不詳,約在公元前369—286年,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曾做過管漆園的小官?!肚f子》一書是研究莊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莊子認為,道雖然毫無形象,但它卻是真實的存在。他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莊子·大宗師》)道是自身存在的終極根據。他說,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同上)。道產生天地、萬物、鬼神,故他說,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道超越時空,是一無限的實在,它“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同上)。
道既然是天地萬物的源泉,當然它也就是人的創造者。因此,人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要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而不在僅僅求得個人一己利益的滿足、家庭幸福的實現,也不在于社會的我的實現。莊子所要達到的境界乃是要突破人的生命的軀體的極限,而無限地擴大人內在的生命,使之不斷升華,最終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最高精神境界。他要求得到人的精神上的絕對自由,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逍遙游》)。其理想人物為至人、圣人、真人。“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傷,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莊子·齊物論》)“圣人不從事于務,……而游乎塵垢之外?!匀赵?,挾宇宙?!瓍⑷f歲而一成純。”(同上)進入道這一最高精神境界的我是宇宙的我。這宇宙的我的主體在現實中應是真實的自我。人不應屈從于權威、金錢,也不應成為某種社會群體的利益或個人某種目的的手段。人在現實世界中的最高目的乃在于維護和保持這真實的自我。人不應成為任何意義上的手段。莊子一生始終一貫地在追求著這一價值理想的實現?!妒酚洝?老子韓非列傳》載:“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 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 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這是對莊子人生態度的極其真實的寫照。
莊子的哲學要把人從狹隘的生理上的自我提升到與道或宇宙合一的大我的境界之上。因此,他時時處處強調要從道的觀點來看待一切,即要“以道觀之”。“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莊子·秋水》)。從道的角度看,此也是彼,彼也是此,彼此之間沒有確定的界線。如“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然而,世人總執著于從一種褊狹的觀點來看待一切,因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莊子·秋水》)。于是,總以為自己貴而別物賤,自己是而他人非,以生為貴而死為賤。這種執著于物我、人己、彼此、是非、生死之分的思想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痛苦和無謂的爭執、殺戮。它根源于形而下的“以物觀之”的褊狹的思想。莊子要求人從“以物觀之”而提升到“以道觀之”的形而上的超越層面,從而達到泯物我、同是非、一死生、合天人的精神境界。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發生了極大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兩個互為補充的思潮。
上一篇:儒學文化的社會功能·儒學與科舉·選賢與能
下一篇:幽微章句—清代儒學·“漢”“宋”之爭·門戶水火:《漢學師承記》與《漢學商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