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書院建筑·郟縣文廟
郟縣文廟又稱文宣王廟、孔廟和夫子堂,位于郟縣縣城南大街中部東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郟縣文廟具有雙重功能,既是祭拜孔子的廟宇,又是郟縣的學宮??鬃雍笠岬囊恢г谔拼w到郟縣,被稱為“郟縣派”,是孔子四十三代中興祖以前的孔氏家族十大支派之一,后來又有“魯山派”“寧陵派”部分族人遷至郟縣,成為地方望族。五代時期,孔姓族人在時任縣令郭忠恕支持下,捐資創建孔氏家廟,于后周顯德元年(954)竣工。北宋末年部分建筑和設施毀于戰火。金泰和六年(1206)縣令奉旨在孔廟舊址修建官方文廟。明洪武三年(1370)對文廟進行了整體維修,清代又多次維修。
郟縣文廟整體布局坐北朝南,由中、東、西三條南北軸線并列組成。中軸線從南至北依次是照壁、泮池、狀元橋、戟門、大成殿;東軸線依次為節孝坊、節孝祠、崇圣祠和古代儒學署,以崇圣祠和節孝祠為主體建筑;西軸線上有忠義祠、土地祠等。東南另有文奎樓院一處。
郟縣文廟目前保存基本完整,南北長328m,東西寬145m,總面積約5h㎡,現存有戟門、大成殿、文奎樓、崇圣祠等主要建筑。戟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硬山式,灰筒板瓦覆頂。梁架結構為前后檐柱及中柱分心,前后雙步梁。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瓦頂,梁架為九檁八步架。殿通高15.5m,坐落在高為1.14m的臺基上,前有月臺。檐下大額枋與平板枋透雕日月云氣、人物車馬、橋梁房舍、花鳥山水、臥榻桌椅等精美木雕圖案。前檐四根木柱通體透雕騰龍,柱頂刻制虎面,雕刻精湛,栩栩如生,為河南木雕盤龍柱孤例。柱礎八面浮雕,中間二柱礎正面刻河圖和洛書,其他分別刻“魚躍龍門”“一品當朝”“封侯掛印”等吉祥故事,雕刻精巧。殿內外檐斗栱、檁枋等處彩畫采用中原民間手法,保存完好。文奎樓,又叫八卦閣、魁星樓(魁星是傳說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奎文閣。重要的考試前,秀才們會到魁星閣拜魁星,祈求科舉仕途成功。文奎樓原建于明萬歷六年(1578),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整座建筑坐落在高2.44m,長14.55m,寬11m的高臺之上。平面有兩圍柱,外圍檐柱為當地特有的紅石材,里圍一圈金柱通達上層作為上檐的檐柱。樓通高14m,重檐八角綠琉璃攢尖頂,檐下施斗栱。一層內金柱間用青磚砌筑墻體,南面及東西面各置板門,其余各面辟圓窗。
郟縣文廟的建筑布局、造型和裝飾做法具有典型的中原地方風格。
大成殿轉角斗(文宣提供)
大成殿柱礎(文宣提供)
大成殿(文宣提供)
大成殿前檐木雕龍柱(文宣提供)
文奎樓(文宣提供)
上一篇:會館建筑·郟縣山陜會館
下一篇:道教建筑·鄭州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