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祚命—帝王的承襲·隋唐時期的奪嫡之爭
隋唐時期,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國家重新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有較大的發展。尤其是唐朝時期,可謂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不過,皇位繼承仍存在著極大的混亂,奪嫡之爭仍然不斷發生。
隋代奪嫡之爭
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大權,即皇帝位后,立長子楊勇為太子。太子楊勇生活奢侈,漸漸失去隋文帝的歡心。二子楊廣便乘機聯合大臣楊素、皇后,圖謀奪嫡。開皇二十年(600),隋文帝宣布廢楊勇為庶人,改立晉王楊廣為太子。
仁壽四年(604)以后,隋文帝得了重病,楊廣便加緊奪位的步伐。他先是寫信給楊素,詢問怎樣處理隋文帝的后事。不料,楊素的回信被送信人錯送給了隋文帝。隋文帝看了,勃然大怒。正在這時,又發生了楊廣調戲隋文帝妃子陳夫人的事。于是隋文帝又要重新立長子楊勇為太子。但這一切都已晚了。楊廣和楊素早已帶著軍隊,包圍了皇宮。他們假造皇帝詔書逮捕了隋文帝的親信大臣,又用東宮的衛士代替了仁壽宮隋文帝的衛士,把守住宮殿的各個出入口,并命令照顧隋文帝的人一律離開,由楊廣的親信張衡負責一切。大家剛剛走開,只聽見殿內一聲喊叫。過了一會兒,張衡出來說:“皇上早已死了,你們為什么不及時稟報?”宮內外的人大驚失色,可是誰也不敢說什么。就這樣,隋文帝被楊廣、楊素一伙害死了。隨后,楊廣派人給楊勇送信,說皇上有遺囑,要楊勇自盡。還沒等楊勇回答,派去的人就把楊勇拉出去殺了。
楊廣弒父殺兄,登上了皇位,他就是隋煬帝。
隋煬帝即位以后,史書上稱他“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里,征稅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條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內騷然,無聊生矣”(《隋書》卷四,《煬帝經》)。公元611年爆發了隋末農民大起義,迅速地摧毀了隋王朝,致使隋“二世而亡”,其敗之速竟酷似秦朝。
隋朝滅亡后,李淵父子竊取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公元六一八年,在長安建立唐王朝。唐朝建立以后,在政治上、經濟上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國家機構到典章制度,多有創新,比較全面地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誠如《唐律疏義》序所說:“蓋姬周而下,文物儀章,莫備于唐。”
唐冊立太子制度
與歷代封建王朝一樣,唐朝也非常重視皇位繼承。唐初大臣劉洎說:“太子,宗祧是系,善惡之習,興亡在焉!”(《新唐書》卷九九,《劉洎傳》)唐王朝把冊立太子看成是皇統得以延續的大事,所以建立了一套體制完備的冊立太子制度和隆重的禮儀。
據《新唐書·禮樂志》載,臨軒冊封皇太子,有關部門要選定吉日,告知天地宗廟。在冊封太子的前一天,要設御幄于太極殿,設太子位于東朝堂之北,西向,及文武百官、朝集、蕃客之位。
冊立太子的正日,諸衛率各勒所部提前二刻陳于庭。左庶子奏“請申嚴”,侍衛之官奉迎,贊善奏“發引”。侍臣上馬,庶子承令。其余略如皇帝出宮之禮。屆時,皇太子遠游冠,絳紗袍,三師導,三少從,鳴鐃而行,降路人次,亦如鑾駕。
有司與群官皆入就位。三師、三少導從,皇太子立于殿門外之東,面西向。黃門侍郎以冊、寶綬桉立于殿內道北,西面,中書侍郎立桉后。侍中乃奏“外辦”。皇帝服袞冕,出自西房,即御座。皇太子入就位。典儀曰:“再拜。”皇太子再拜。又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中書令降,立于皇太子東北,西向。中書侍郎一人引冊,一人引寶綬桉立于其東,西向,以冊授之。中書令曰:“有制。”皇太子再拜,中書令跪讀冊,皇太子再拜受冊,左庶子受之。侍郎以璽綬授中書令,皇太子進受,以授左庶子。皇太子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奏“禮畢”。皇帝入東房,在位者以次出。
皇太子冊拜后,即詔告全國,同時頒發赦令。
皇太子有官署,曰“東宮”。據《唐六典》、兩《唐書》和《通典》所載,唐朝太子東宮官署設太子六傅(三師、三少)、侍從、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三寺、十率府等機構。其中三師包括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一人,官品皆從一品,掌輔導皇太子;三少有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一人,官品皆為從二品,掌曉三師德行,以諭皇太子、奉太子以觀三師之道德。侍從有太子賓客四人,官正三品,掌侍從規諫,贊相禮儀。詹事府,其職掌統東宮三寺、十率府之政令,有太子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一人,官正四品上,丞二人,正六品上,掌判府事,知文武官簿,凡敕令及尚書省、二坊符牒下東宮諸司者,皆發焉。詹事府還設司直二人,官正七品上,掌糾刻東宮僚屬及率府之兵。左春坊,掌侍從贊相,駁正啟奏,總司經、典膳、藥藏、內直、典設、宮門六局,凡書令下,復審,并轉送詹事府。左春坊設左庶子二人,官至正四品上,中允二人,官正五品下,司議郎四人,官正六品上,左諭德一人,官正四品下,左贊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司議郎掌侍從規諫,太子出入舉動錄為記注,左諭德、左贊善大夫掌隨事諷贊、傳令、侍從。右春坊掌侍從、獻納、啟奏,下設右庶子二人,官正四品下,中舍人二人,官正五品下,太子舍人四人,官正六品上,通事舍人八人,官正七品下,右諭德一人,官正四品下,右贊善大夫五人,官正五品上,太子舍人掌行令書、表啟,通事舍人承令勞問、迎來送往,右諭德、右贊善大夫的職責跟左諭德、左贊善大夫相同。三寺,包括家令寺、率更寺、仆寺。家令寺設家令一人,官從四品上,掌飲膳、倉儲,總食官、典倉、司藏三署,丞二人,官從七品下,掌判府事。率更寺,掌宗族次序、禮樂、刑罰及漏刻之政,有率更令一人,官從四品上,丞一人,官從七品上。仆寺,掌車輿、乘騎、儀仗、喪葬、轄廄牧署,有仆一人,官從四品上,丞一人,官從七品上。十率府有太子左右衛率各一人,掌兵仗、儀衛,太子左右司御率各一人,掌兵仗、儀衛,太子左右清道率各一人,掌東宮內外晝夜巡警,太子左右監門率各一人,掌東宮諸門禁衛,太子左右內率各一人,掌東宮千牛供奉之事。十率府官品皆為正四品上。
唐朝建立的冊立太子制度,可謂詳備之至。其用意無非是求得政局的安定,帝位的永傳。但事實上卻決非如此。由于皇帝的嫡長子并非個個賢能,再加上皇帝本人的親疏愛憎,以及后宮、宦官、外戚的干政,極容易發生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
唐代奪嫡之爭不熄
唐代自武德九年(626)發生玄武門事變之后,圍繞皇位繼承權的斗爭就再也沒有間斷過。
唐高祖即位后,本來立長子建成為皇太子,但又因秦王李世民功高,又私許立秦王為皇太子。建成知道后,便與弟元吉潛謀作亂。武德九年,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建成、元吉,唐高祖便只好立秦王為皇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立長子承乾為皇太子,但他真正喜愛的卻是魏王泰。李泰自恃父愛,便潛懷奪嫡之計。貞觀十七年,太子承乾為捍衛自己的太子地位,便起兵謀反,事發后,被廢為庶人。太宗便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這就是后來的唐高宗。后來唐太宗又想轉立吳王李烙為太子,經大臣長孫無忌固爭乃止。
唐高宗在永徽三年(652)立長子李忠為皇太子。顯慶元年(656)廢皇太子為梁王,立代王李弘(武后子)為皇太子。上元二年(675),皇太子李弘暴卒,改立雍王李賢(武后子)為皇太子,調露二年(680)廢為庶人,后又迫令自殺。改立英王李顯(武后子)為皇太子,是為后來的唐中宗。
唐高宗死后,李顯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二月,唐中宗李顯被廢,后轉立豫王李旦為皇帝,即睿宗,改元文明。皇太后武則天仍臨朝稱制。載初元年(690),睿宗又被廢,武則天即皇帝位,并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一個女皇帝。圣歷二年(699),復立李顯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武則天傳位于太子。
唐中宗復位后的第二年便立李重俊為皇太子。神龍三年(707)七月,皇太子重俊為武三思及安樂公主(韋后女)所逼,乃發羽林兵殺三思,后兵敗被殺。景龍四年(710)五月,韋后欲臨朝稱制,安樂公主欲立己為皇太女,于是合謀進鴆毒死唐中宗。中宗死后,韋后親總庶政,立重茂為皇太子。不久,臨淄王李隆基起兵,誅掉韋后,使唐睿宗復位。
睿宗復位后,將建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長,以隆基功大,意久未定。后成器辭讓,乃立隆基為皇太子。當時太平公主因誅韋后有功,權傾天下,深忌太子英明,陰謀廢之,不久被李隆基討平。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在開元三年(715)立長子李瑛為皇太子。后為武惠妃譖,開元二十五年(737)廢太子為庶人,不久被賜死。宰相李林甫等爭立武惠妃的兒子為太子,玄宗因為忠王李亨為長,意未決。中官高力士曰:“推長而立,孰敢爭。”于是乃立李亨為太子。
乾元元年(758),唐肅宗李亨立長子李豫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肅宗寵幸的張皇后無子,暗中引越王置宮中,將圖廢立,矯詔太子。中宮李輔國知其謀,率兵捍衛太子,收捕越王,并幽禁了張皇后。
廣德二年(764)唐代宗李豫立長子李適為皇太子。京兆尹黎干挾左道以惑主,黎干與宦官劉中翼幾危宗嗣。
建中二年(781)唐德宗李適立長子李誦為皇太子,前為妃母亂危,后又病重。德宗崩時,太子疾患亦甚,倉猝扶而登極,以系人心。
唐順宗李誦即皇帝位后,病重不能朝,中官劉貞亮立長子李純為皇太子監國。
元和四年唐憲宗李純立長子李憲為皇太子,六年后,太子薨。設立儲副,中官多干預,憲宗尚可斷,立李恒為皇太子。元和十五年中官王守澄弒殺憲宗,立太子為帝。
長慶二年(822)唐穆宗李恒立長子李湛為皇太子,穆宗崩,太子即帝位,是為敬宗。
唐敬宗時,中官王守澄嘗謂敬宗曰:“先朝初定皇儲,唯臣備知,翰林學士杜元潁、李紳勸立悰而李逢吉固請立陛下。”后來因尋舊事,在宮中得穆宗時文件一篋,乃杜元潁、李紳等請立敬宗為太子疏,帝感嘆不已。以是皇太子久而不定。不久,敬宗被弒。王守澄誅中官劉先明,殺降王,迎立文宗。
太和六年(832)唐文宗李昂立長子李承為皇太子,楊賢妃數譖之。開成三年(838)太子暴薨。大臣數請建東宮,乃以敬宗子李成美為皇太子。開成五年(840),文宗暴卒,中官仇士良矯詔迎立穆宗子李炎為帝,即武宗,并殺成美于其邸。
武宗在位數年,未立太子,后帝疾大漸,左神策軍護軍中尉馬元贄乃立憲宗子李忱為皇太叔,權理軍國事,不久即帝位,即宣宗。
宣宗即位后,喜歡第三子夔王李滋,欲為己嗣,而非長子。 長子鄆王李溫,不得寵,故久不建東宮。 宣帝崩,左神策軍護軍中尉王宗實等乃矯詔立鄆王李溫為皇太子,即位于柩前,是為懿宗。
唐懿宗即位十四年,未建太子。咸通十四年(873),懿宗病危,左軍中尉劉行深,右軍中尉韓文約殺長立幼,立第五子李儇為皇太子,當年即皇帝位,是為僖宗。
唐僖宗即位數年,未建太子。文德元年(888)二月僖宗暴疾不豫,未知所立。三月,乃立壽王李傑為皇太弟,知軍國事。當年李傑即位,改名為李曄,是為昭宗。
乾寧四年(897),昭宗立長子李裕為皇太子,光化三年(900),左右軍中尉劉季述、王仲先作亂,以皇太子為皇帝。天復元年(901)正月,左軍將領孫德昭等平亂,昭宗復位。改封李裕為德王。天祐元年(904)昭宗被弒,德王李裕被害,昭宗第九子輝王李祚被立為帝,即哀帝。
由上述可見,有唐一代,包括武則天在內,共二十一君。這二十一君得繼大統的情形,大致是:按制度而即位者只有德宗和順宗二帝;以權臣而立者有五帝;為宦官所立者,有代、憲、穆、文、武、宣、懿、僖、昭九帝;因特殊事變而立者為高祖、太宗、肅宗;因穩定政權而立者為玄宗;為大臣爭立者有高宗、敬宗;因母后干政立而廢、廢又復立者有中宗、睿宗;因皇帝寵幸陰謀而立者為武后。二十一君以嫡長子而立者唯穆宗一人。以長子而立者有代宗、德宗、順宗、憲宗、敬宗、文宗、懿宗七帝。唐代是我國封建時代繁榮強盛的朝代,統治近三百年,其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遠遠走在當時世界的前列,而它的皇位繼承制度,卻是如此混亂,實在令人驚異。雄才大略如唐太宗,也被建立太子之難竟弄得“我心誠無聊賴”的地步。
總觀唐代皇位繼承制度,考察太子地位不安的原因,可分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多為人君的親疏愛憎自我撓之;中唐以后自肅宗至昭宗,則多受宦官專權的影響。但這也還是外因,或者是一些表面上的因素。影響唐代皇太子地位不穩固的根本原因,是在封建專制的皇帝制度本身。我國封建社會皇帝制度的主要弊病是:皇權的至高無上,“家天下”的君位世襲原則,后宮的宦官勢力。皇權的至高無上,使皇帝有可能破壞皇位繼承的正常制度,而以個人愛憎確立太子。“家天下”的君位世襲原則,使諸皇子人人都有奪取皇位的可能。宦官雖屬奴才之輩,但他們一旦掌握了皇帝,也就具有了“君臨天下”的權力。唐代后期擁有軍事實權的左右神策護軍中尉、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知樞密等要職,多為宦官把持。因此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要控制皇帝,假皇權以肆虐。
總上原因,使我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總也走不出奪嫡之爭的怪圈。
上一篇:舉賢與能—選舉制度·儒家選賢與能的思想
下一篇:學優則仕—文官制度·儒家思想與文官得考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