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哉!窯變觀音
這是那個瘋狂年代的一個特寫鏡頭:一個配戴著紅臂章的少年把一個二尺多高的瓷觀音舉過了頭頂。這個房子的主人、收藏家張叔誠先生顫抖著雙手似乎是想制止他:“別!別!這是件國寶呀!”他的聲音已經變了調,那個瘋狂的少年狠狠地瞪了張先生一眼,順手就把觀音扔到樓下。隨著瓷器清脆的破碎聲,張叔誠先生癱倒在地板上。這幫少年像是完成什么神圣使命一樣興奮,齊聲呼喊著: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正如張叔誠先生說的:這伙子人摔的窯變觀音是件罕見的藝術珍寶。今后誰也無從見到它了,只好在這里描述一下這件國寶的“遺容”了:這尊觀音像體態均稱,面龐豐腴,給人以既莊嚴神圣又親切慈祥感覺。更令人警嘆的是,觀音像通身呈月白色,唯有足下的蓮花全是紅色,令人愛不釋手。
宋代時候,只有河南禹縣的鈞窯生產這種瓷器。原來,鈞瓷的釉子中含有一定數量的氧化鐵、氧化銅等,如果把瓷胎放在缺氧的還原焰中燒制,火便要奪取氧化物中的氧燃燒,氧化鐵、氧化銅就會還原成鐵、銅,釉子就會呈現天青,月白,海棠紅,玫瑰紫等色。一件鈞瓷上,往往各種色彩錯綜變化、交織掩映,絢麗燦爛,班駁陸離。人們就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窯變”。古代,人們還沒完全掌握瓷器燒制過程中的化學變化,所以各種色彩的呈現往往帶有很大的偶然性。要燒到窯變觀音這種效果,要哪兒白哪兒就白,要哪兒紅哪兒就紅,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
據張叔誠先生說:窯變觀音原系宮中瑰寶。明末,某皇帝少年登極。而其母年青寡居,篤信佛教,每日伴著晨舛暮鼓,郁郁寡歡。皇帝為了博取母后的歡樂,就想送她一尊觀音。皇帝想來想去,琢個玉觀音,宮皇多得很,鑄個金的又太俗氣,最后決定讓御窯廠給燒個瓷觀音。御窯廠的工匠們耗盡了心血,終于燒出了這幾個絕世寶貝。八國聯軍侵華時,窯變觀音被侵略者擺到大街上拍賣,張叔誠先生的父親張翼先生買下了它。
文化大革命革了這件凝聚著中華民族聰明才智和中華民族文化氣質的文物的命,縱是罵他們千聲無知,萬句野蠻,也無濟于事了。痛哉!窯變觀音。
上一篇:瓦特取得榮譽之后
下一篇:痛失世界第一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