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祚命—帝王的承襲·禪讓制度及其破壞
《禮記·禮運篇》描述原始社會形態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個“大同”社會,實際上就是建立在公有制經濟基礎之上的氏族社會。在這個社會里,完全沒有人剝削人和人壓迫人的現象,沒有貧富差別,沒有盜竊和欺詐,因而也就沒有國家機器。社會的各個成員都過著平等、自由的生活,民主精神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家都要求有一種維護氏族利益的行為規范,即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傳統習慣,一切按照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傳統習慣行事。“仁義不布而萬物繁殖,賞罰不施而天下賓服”(《淮南子·俶真訓》;“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書·畫策》)。管理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公共事務的首領由選舉產生,氏族成員選舉氏族首領,參加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推舉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首領不稱職時可以撤換。這就是歷史上傳說的“禪讓”制度。
堯、舜、禹禪讓
據《史記》記載,堯、舜、禹之間就是采用這種“禪讓”制度來繼任部落聯盟的首領的。《史記·五帝本紀》中講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可見是一位賢能的人。本來堯的上任是摯,可是因為他荒淫無度,不修善政,所以在任只九年就被廢黜,大家推薦堯當了部落聯盟的領袖。
堯在位七十年,到八十六歲那年,他覺得自己年老力衰,想要找一個人來接替他。他向各地發出公告,號召人們推薦賢能的人。有人向他推薦了虞舜,“堯曰:‘吾其試哉’。于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于二女。舜飭下二女于媯汭,四如婦禮。堯善之……”(《史記·五帝本紀》)。經過多年的考察,發現舜寬宏大量,品德高尚,又有辦事能力,于是將領導權交給了舜。
舜當部落聯盟首領時,用禹治水。禹花了十年左右的時間治理了水患。他“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洲”(《史記·五帝本紀》)傳說他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由于“唯禹之功為大”,當舜年老了在部落聯盟議事會上提出繼承人選問題時,大家都推舉禹作部落聯盟的首領。
可以看出,“禪讓”制度實質是以傳賢讓能的形式選舉首領的民主選舉制度。
夏禹開“世襲”
但是,與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這種原始民主制度,是極其脆弱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必然會走向瓦解。禹被認為是夏朝的第一個君主。其實,夏朝的建立者不是禹,而是他的兒子啟。禹在年老時也曾按照“禪讓”制度在部落聯盟議事會上提出繼承人選問題,大家推舉臬陶;因為臬陶先禹而死,大家又推舉伯益。但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的產生,當時很多人都已擁護世襲制,他們借助禹的余威,推舉出禹的兒子啟。“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孟子·萬章上》)。“禪讓”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傳賢”被新的“傳子”世襲制度代替了。《禮記·禮運篇》說: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若臣,以篤父子,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是謂小康。”
家天下始于啟
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歷史步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大的制度變革。它是家庭、私有制和階級的形成在上層建筑中所必然引起的結果。它從制度上確認貴族家庭世代壟斷氏族首領職位的特權,從此部落聯盟時期的軍事首長轉化為最早的君王。由于夏啟代伯益作君,破壞了氏族公社傳統的民主制度,因而遭到維護氏族制的舊勢力的堅決反抗。東夷族首領伯益,和夏同姓的有扈氏曾先后起兵反對夏啟,啟果斷地用武力平復了有扈氏的叛亂,殺了伯益。所謂“益干啟位,啟殺之”,從而使王位世襲制得以確立。啟死后,兒子太康繼位,但不久即失位。氏族部落的首領,為爭奪王位,經幾十年的斗爭,直到啟的重孫少康,才恢復了他的祖輩太康、仲康失去的王位,史稱“少康中興”。從此,王位私有被認為是合法,王位的世襲制開始確立起來。
這種形式上是“傳子”和“傳賢”的斗爭,實質上卻是維護和反對貴族世襲統治權的斗爭,是確立階級壓迫制度和原始民主傳統之間的斗爭。戰敗的有扈氏便被罰作牧奴,《楚辭·天問》說:“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有扈牧豎,云何有蓬。”不僅如此,對那些不遵王命作戰的人,也罰為奴隸,甚至殺死祭祀。
夏朝確立的王位世襲制度,反過來從政治上進一步促進了新的奴隸制社會生產與文化的發展。因此,在當時是一種進步的制度,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而且這種世襲制度也為后代的帝王因襲奠定了基礎。
“禪讓”制度雖然被破壞了,但在后來中國的歷史中,也還仍有人以“禪讓”為名,謀取自己的政治權利。例如王莽篡漢和曹丕篡漢,他們都是打著“禪讓”的旗號而行奪取君位之實的。這時的“禪讓”很顯然已經名存實亡了,與堯舜禪讓已不可同時而語。
上一篇:宋明理學·理學概觀
下一篇:現代儒學·返本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