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中原移民與嶺南文化的發展·貶謫嶺南“罪官”的貢獻
(1)嶺南自古是“罪官”的流放地
從廣義上說,被封建王朝貶謫嶺南的“罪官”,也可列入移民行列,其中雖有后來被赦罪或平反后被調出嶺南的,但也有不少官員因此而終老嶺南,子孫也落戶嶺南。
自秦始皇建立起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以來,嶺南便開始成為皇帝貶謫犯罪官員的流放地。嶺南被選作流放地,不僅因為是最南邊陲瀕海偏僻之地,更因為是令人聞之生畏的荒蠻瘴癘之鄉。自古史籍多有記載,令中原人耳熟能詳。較早的如《墨子·魯問》說到嶺南有食人之俗;大詩人屈原所作《招魂》說到嶺南人紋身黑齒(因食檳榔所致),還用人肉來祭祀鬼神;漢《淮南子·精神訓》說嶺南人把髯蛇當作美味佳肴。較遲的如唐代劉恂撰的《嶺表錄異》說“循州(今廣東惠州)多野象,人或捕得,爭食其鼻”,還說是肥得很;甚至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漢紀四十·和帝永元十五年》上也說到:嶺南“土地炎熱,惡蟲猛獸,不絕于路”。所有這些,都成了統治者流放罪犯的首選之地,正如屈大均所說:“秦略定揚越(嶺南古名),以謫徙民與越雜處。揚越蓋自古遷謫之鄉也?!?《廣東新語》,《南越初起》條)宋真宗以后,還明確規定:京官中罪大惡極者降職到“遠惡軍州”安置。而最遠最惡的便是所謂“過嶺”(過五嶺到嶺南)和“過海”(到海南島)。
(2) 歷史上貶謫嶺南“罪官”簡況
本文所謂“罪官”,主要是指敢于向皇帝提出正確意見的好官,也有些是受奸臣誣諂迫害的正直無私、敢于反抗權貴而被昏庸的皇帝貶謫的官員。至于確因犯罪被貶謫的,則不包括在內。
歷史上被貶謫嶺南的“罪官”,可以排出一長串名單,這里只列出其中一些較突出的事例,略加說明。
歷史上,除秦始皇曾大量貶謫“罪官”到嶺南外,漢代以后的歷代王朝,為數也不少,其中在嶺南產生影響的較著名的人物主要有以下諸位。
三國孫吳時孫權的謀臣虞翻,因直諫得罪孫權,被流放嶺南番禺。虞翻在嶺南定居后,將南越王國時趙佗第五代孫趙建德住過的舊宅加以改建,名之為虞苑,作為學校,廣招門生。就讀學生達到數百人,為一時盛事。今廣州市著名晉代古剎光孝寺,便是在虞苑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
唐初,河北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人盧行瑫在當地為官,于唐高祖武德年間因獲“罪”被流放今廣東新興縣。他便是著名佛教南宗頓教創始人惠能的父親。有唐一代,被貶嶺南的重臣及著名詩人就有一大批,著名的有:韓愈,先被貶陽山(今廣東省陽山縣),后再次得罪皇帝被貶潮州;柳宗元,被貶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并病死在柳州;劉禹錫,被貶連州(今廣東連縣);唐文宗和武宗時先后任宰相的李德裕,先貶廣東潮州,后貶海南崖州;晚唐詩人李商隱,也曾一度被貶至嶺南。宋代被貶嶺南的,北宋時期首推蘇軾及其弟蘇轍。蘇軾先被貶今廣東惠州,后又再貶海南儋州(今儋縣)。南宋時代幾位著名的愛國重臣如主戰派李光(曾任副丞相)、李綱(曾任宰相)、趙鼎(曾任宰相)、胡詮,都先后被貶海南,最后都病死在流放地。由于他們精忠愛國,敢于抗衡權奸秦檜等權重一時的投降派,因而受到嶺南人民的尊崇。在現今海南省??谑?,人民特為這四位著名愛國名臣和唐代被貶海南的李德裕立祠紀念祭祀,合稱為“五公祠”。
直至明清,嶺南已成繁榮富庶、文化先進的樂土,才結束了作為重罪犯流放地的歷史。
(3) 韓愈、蘇軾對嶺南文化的貢獻
唐宋時期,嶺南大部分州縣都已設立了官學,私學亦正在興起成風,但發展不平衡,所幸的是不少被貶謫的“罪官”,多貶到落后偏遠之處,卻能致力于教育辦學及教化人民的工作,從而有力地促進了落后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其中尤以唐代被貶潮州的韓愈和北宋時被貶惠州、儋州的蘇軾所起作用最為顯著,影響最深遠。
韓愈(768—824),河南南陽人,是我國唐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唐貞元十九年(803),韓愈任監察御史時,關中天旱大饑,上書皇帝請放寬人民徭役、免田租,因而獲罪被貶為連州陽山令(今廣東陽山縣)。韓愈在陽山廉潔公正,頗有政績,“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新唐書·韓愈傳》)。元和十四年(819),韓愈任刑部侍郎時,又因諫阻唐憲宗勞民傷財地迎佛骨而再次被貶為潮州刺史。當時的潮州處于開發之始,經濟落后,人民文化素質低,州辦學校形同虛設,惡風陋俗也無多大改變。韓愈到任后,決心從辦好州學入手。他特聘當地名儒趙德為縣尉,專門負責州學建設。為了解決學生的吃飯問題,他節衣縮食,拿出部分薪俸作為生息基金,以所得利息作為學生伙食費補貼。韓愈是當時有名的朝廷重臣、知名學者。他的道德文章,潮州人也是久聞其名的。由他領頭辦學,號召力大,效果顯著,入學者眾。為了使州學有一本較好的教材。韓愈還將自己的文章送給趙德作參考,趙德將之編成《昌黎文錄》六卷,自己寫了序言,作為學校教材,自此以后,《昌黎文錄》便成為潮州學人必讀的好書。韓愈的努力,使潮州地區“自此潮興文行”(清范端昂《粵中見聞》)。韓愈在潮州,關心民間疾苦,革除陋俗,不遺余力。他下令禁絕私人畜養奴婢,改革難懂的方言土語,親自撰寫了著名的《祭鱷魚文》,到被稱為鱷溪(又名惡溪)鱷魚為患的大河,舉行驅趕鱷魚的祭禮。因此,雖然韓愈在潮州只有短短的八個月,但卻深得潮州人民的愛戴尊崇,在他離任后,當地人還用多種方式來表示懷念。如:潮州人民為紀念韓愈,將鱷溪改名韓江,將東山改名韓山,婦女的頭巾也改名韓公帕,還建了韓文公祠和思韓亭,以永志韓愈在潮州的貢獻。歷代著名學者文人,如宋代的蘇軾、明萬歷年間進士黃琮、清代曾任潮州知府的龍為霖等人,都曾在有關碑記中,實事求是地贊揚韓愈開潮州文風之盛的貢獻。
蘇軾(1036—1101),號東坡,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和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一生,因新舊黨爭曾多次被貶謫。公元1094年(紹圣元年),蘇軾被貶嶺南惠州。蘇軾不僅以曠達的胸懷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名句,而且為惠州人做了不少好事。他為鄉民提出可利用羅浮山溪澗水量的充沛,建造水碓、水磨的合理化建議,并親自提出了設計方案;他將江南農民使用的插秧工具秧馬,在當地推廣;他拿出自己的圍腰玉帶,捐資為西湖鄉民修建橋梁和湖堤。至今惠州西湖還留下不少蘇軾在惠州時的遺跡;民間也流傳著有關蘇軾的種種傳說。
公元1097年(紹圣四年),蘇軾又以戴罪之身,從惠州再貶海南島,名義上是任瓊州別駕,卻指明在昌化軍(今儋縣)安置,不得書簽公事。當時的儋縣仍是基本未經開發的地方,居民大多數是黎族人。蘇軾當時已經62歲了,但他卻泰然處之。他穿黎裝,學黎語,積極主動為黎族人辦些力所能及的好事。諸如指導黎族人改進農田生產技術,勸喻黎族人有病要求醫吃藥,不要一味屠牛祭神等等。蘇軾在儋縣的最大貢獻,是為黎族人辦起了學校,使黎族的孩子有了識字讀書的機會。他還經常親自為黎族人講學。蘇軾在儋縣很快就和黎族人建立了真誠深厚的友誼。每當黎族孩子的朗朗讀書聲傳到蘇軾住所時,他總是禁不住由衷地喜悅。他還特地吟詩一首:“九嶺起韶石,姜子家日南。吾道無南北,安知不生今!”(《遷居之夕聞鄰舍兒誦書欣然而作》)張九齡是韶關曲江人(韶石),姜公輔是日南(今越南北部)人,都是生在偏遠蠻荒的嶺南,卻能讀書有成,成為名重一時的宰相。學問是不分南北的,又怎么不可能在這群孩子中出人才呢! 蘇軾相信:黎族人也會讀書有成,人才輩出的。當地黎族人民和蘇軾關系非常密切,主動跟蘇軾學講漢語,還稱之為“東坡話”?!皷|坡話”由此世代相傳,至今成為儋縣居民獨特的方言土語,既不是黎語,也不是瓊語,而是帶有濃重中古巴蜀漢語方音的“東坡語”。
蘇軾終于在公元1100年初夏被赦奉詔回京,卻在離開儋縣北返途中病逝了。他在去世前兩個月曾寫有《自題金山寺畫像》一詩。中有“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之句,足見蘇軾自己是頗為珍重這段經歷的。蘇軾去世后十多年,李光曾為儋州州學撰寫了《遷建儋州學記》,還特別提到,儋州自蘇軾后“今十余年,學者彬彬,不殊閩浙”的盛況。
上一篇:燕趙文化·雄壯悲涼的文學藝術和質直古樸的風俗信仰·質直古樸的風俗信仰
下一篇:燕趙文化·燕趙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趙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