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概況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漢書·藝文志》)由此可知,儒是從巫、史中分化出來的,以教化為主,以六經作為教材,在儀禮、教育等方面為君王服務的職業人士。“儒家”的稱謂始于漢初的班固,孔子時代的“儒”是一個泛稱,后來演變為對識書達禮的知識分子的專稱,儒士們的職能也演變為通過自己的思想學問來教育、說服、安定別人。至于后世尊崇孔子為儒家之祖,是因為孔子對儒家學說的貢獻與自身的道德修養。
儒家開始把《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也稱為“六藝”)作為經典,后來又加入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稱為“四書”)以及《左傳》、《爾雅》、《孝經》,總稱“十三經”。(另一種說法為:《易》、《詩》、《書》、《周禮》、《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貫穿孔子思想始終的是“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溫、良、恭、儉、讓”。儒家的最高行為準則是“仁”、“禮”,這也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作用在于維系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倫常與人際關系,目的是有效調控與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運行。
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們分化為不同的派別,歷史上號稱“八儒”。當時影響較大的是荀子和孟子學派。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的統治思想。魏晉時期,王弼、何晏將部分玄學思想融進儒學,使儒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唐朝的韓愈、歐陽修,在反對佛、老的基礎上,逐步確立了儒家的道統說,并且突出了《論語》、《孟子》在儒家中的經典地位。南北宋時期,儒家道統思想逐漸發展為“程朱理學”,這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套完整嚴密的思想體系,它非常有利于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遂成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學。這時的大家有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及朱熹等。儒家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受到過佛家、道家以及其他思想的沖擊,但直到清朝末期,其思想統治地位才開始動搖,“五四”運動中被徹底結束。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十分深遠,影響所及包括各個層面,其中的許多因素已經內化為民族性格的支撐。
上一篇:《孝經》概況
下一篇:道家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