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倫理文化·性
中國古代倫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意指人的本性、天性。不同的思想家對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莊子認為:人性是自然形成的,后天難以改變;董仲舒認為:人性介于善惡之間,“質樸之謂性,非教化不成”,并將“性”分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三品;張載認為:人性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分;二程認為:“性即理”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倫理文化·性
中國古代倫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意指人的本性、天性。不同的思想家對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莊子認為:人性是自然形成的,后天難以改變;董仲舒認為:人性介于善惡之間,“質樸之謂性,非教化不成”,并將“性”分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三品;張載認為:人性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分;二程認為:“性即理”等等。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懺法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倫理文化·性善情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