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各民族莊嚴隆重的人生儀禮·婚姻儀禮
(1) 維吾爾族的婚禮。維吾爾族人的結婚儀式過去一般分兩天舉行,現在大都在一天內就把新娘迎娶到男家。在一天內舉行時,前一天男方必須將準備好的彩禮和用品(一般有一只活羊及大米,油、胡羅卜、馕、茶葉、糖、鹽、柴或煤等)送往女家。結婚當天,新郎由幾位同齡人相陪,打著手鼓,吹著嗩吶,到女家舉行迎娶儀式。站在新娘家門檻上,小伙子們要唱“穹——穹沙里瓦”和一些開玩笑性質的歌謠。婚禮正式開始前,舉行一種帶有宗教性質的結婚儀式,叫“尼卡”。尼卡由阿訇或伊麻木(宗教職業者)來主持。儀式開始時,新娘要大哭,主持者誦經,分別詢問新郎和新娘是否愿意結為夫妻,是否永遠相愛而互不拋棄等。一般只問三次,若連問三次而不答,則表示不愿意。新郎回答時要干脆而響亮,表現出對女方的熱戀和堅定。新娘卻羞羞答答,聲音很小,常要問到第三次時才回答。答完問題,一位姑娘端出一個精制的托盤,上面擺著一小瓷碗鹽水,里面泡有兩塊小馕。新郎和新娘要當眾摟抱著吃下碗里蘸滿鹽水的馕。因為誰先搶到馕,則表示誰最忠于愛情。據說過去有個叫依布拉欣的圣人,為人們找到了維持生命的鹽。有了鹽,人類才得以生存,所以維吾爾族人把鹽視為珍品,倍加愛惜。馕,是維吾爾族人的主要食品,選擇鹽和馕作為“尼卡”的一項內容,象征著新生活的開始,讓新郎和新娘要像鹽和馕那樣永不分離,白頭到老。傍晚,在《亞爾——亞爾》歌和送嫁歌聲中,迎親的隊伍打著手鼓,吹著嗩吶,用馬車(現城市多用汽車),將蒙著“蓋頭”的新娘送至婆家。新娘到時,男家門前要點燃一堆驅鬼避邪的“神火”,由客人勾一點火,在新娘頭上繞三圈。新娘向所有的客人分送禮品,然后繞火堆一圈,進入新房。接著,舉行“揭蓋頭”儀式。男女雙方客人同作“都瓦”(祈禱),由男方一位客人(或新郎)輕輕將新娘的蓋頭揭去,同時奏樂歌舞。
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娘用頭巾蒙面,和新郎一起向公婆問安。婆婆親手揭去兒媳蒙面頭巾,贈送禮物。女方家還會送來抓飯和薄皮包子給女婿當早餐,新郎由人陪同去女方家向岳父母行禮問安。晚上,新郎家要宴客,舉行麥西萊甫。婚后一星期,新娘回娘家(即“回門”)。
過去,由于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以及其他社會、家庭原因,維吾爾族中離婚現象很普遍,離婚的權利操在男子手中。丈夫只要說一聲“塔拉克”(離棄之意),就算離婚,他如連說三聲“塔拉克”,以后想再復婚,相當困難。現在,結婚、離婚、復婚都按法律規定進行。
(2) 哈薩克族的婚禮。哈薩克族在婚姻上規定;同一部落的人不能通婚,如欲通婚,必須超過七輩,聯姻的人家必須相隔七條河,以此防止近親結婚。哈薩克族的婚禮必須先后舉行五次儀式。首先要由男方父母及近親帶上一匹馬和其他一些禮品到女方家定親。女方也要邀請親友前來相會,并宰羊熱情款待男方來定親的人。其次是舉行“吉爾提斯”禮,即男方給女方送各種結婚用品。再后,女方進行女婿“登門儀式”或叫“認門儀式”。這時男女雙方才見面,女婿也正式同“岳父母”見面。此后才正式舉行出嫁儀式和近親儀式。這些儀式不用毛拉主持,而是高唱婚禮歌。
在舉行出嫁儀式之前的一兩天中,女方必須宰殺牛、馬、羊只,宴請親屬和同一部落的人。賓主歡聚一堂,進行歡迎新娘的對唱活動。對唱時一般歌詞即席而編,以問倒對方為勝。氣氛十分熱烈,有時通宵達旦歌唱不停。新娘出嫁那天,新郎的兄弟帶幾個親友到新娘氈房旁,用薩仁曲調唱“薩仁”歌。新娘在氈房中聽到“薩仁”歌便坐在床幔里哭泣起來。小伙子們把氈房掀開一角,同陪伴新娘的姑娘、媳婦開始“加爾——加爾”的對唱。接下來新娘唱“森斯瑪”(哭嫁歌)和“闊爾斯”(哭別歌)。新娘臨行前不但要向父母親人哭別,還要向家鄉的山水、草木哭別,甚至要向門框哭別。有的出嫁儀式還舉行賽馬、刁羊,摔跤等活動。新娘到新郎家時,新郎家要舉行迎娶儀式。新娘被送進公婆家門,由一個胳膊上系有各色布,手持嫩樹枝的人唱起“拜塔夏爾”(揭面紗歌):“新娘子到了哇,新娘子到,勒住了馬韁繩齊歡笑。新娘子長得多俊秀哇,賽過那雞蛋白又俏呵。”唱完便揭開新娘的面紗。新娘要向公婆等行禮,向爐火內倒油,油燃起來時,大家都要口念:“火娘娘,油娘娘,給我們把福降。”其后,便徹夜吟唱,舉行很多活動。
(3) 塔吉克族的婚禮。居住在四千多公尺高的帕米爾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他們的婚禮也很風趣、別致。迎親那天,新郎穿上民族服裝,頭上纏上標志是新郎的紅、白兩色的布,騎上高頭大馬,由親朋好友護駕,彈著民族樂器,去迎接新娘。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家門口時,新娘的女伴代表新娘要向新郎敬上高原上最純潔、最富有營養的兩碗放了奶油的牛奶。新郎必須當眾喝完,表示接受了女方的盛情和甜蜜的愛情。新郎下了馬,新娘的祖母要向新孫女婿的肩上撒些面粉,表示祝福,愿兩人互敬互愛,白頭偕老。進屋后,新郎要向蒙著面紗的新娘贈送禮品,并互相交換系有紅、白布條的戒指。第二天早晨,新郎與新娘同騎一匹馬回到了男方家。馬到門前時,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婆婆,要親自給兒媳端上兩碗放有酥油的牛奶,騎在馬背上的兒媳喝完后才能下馬。新娘要踏著早已鋪好的紅地氈進新房,表示幸福甜蜜的生活從此開始了。
(4) 錫伯族的婚禮。“春天的清風和煦,秋末的婚禮熱鬧”。錫伯族的婚禮多在深秋或初冬農閑時舉行。錫伯族在婚禮前還有“登門禮”、“認門筵”、“行肯薩林”(跪拜宴)。一經舉行“肯薩林”,男女雙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禮前,男方要聘請“奧父、奧母”來協助男方接親,主持和交涉迎親事宜。第一天,男方準備專車,指定專人,把食物、彩禮送到女方家。新郎要準備兩瓶酒,以敬獻給岳父母。第二天,女方家舉行“阿巴薩林”,即婚禮儀式。傍晚,新郎和“奧父、奧母”帶上二十幾個青年男女,組成“丁巴”隊伍,往新娘家進發。女方家設宴招待后,男女雙方的朋友分成兩排,面對面跳舞對歌,直到深夜。這種儀式叫“打丁巴”。第三天新郎必須在破曉前把新娘迎到家。新郎騎馬在前,馬鞍兩側掛著岳父母贈送的五谷種子,象征五谷豐登。接新娘的喜篷車緊跟在后,喜篷車一路上不能停頓,有“將軍也為喜篷車讓道”之說。新娘來到男方家,拜過天地后,要與新郎到鍋灶前對跪,將羊尾油片投入灶火中,宣白頭誓。送新娘的客人臨走時,要“偷”走新郎家的碗筷。讓新郎表演了節目或行跪禮,才將碗筷還回。但還有一雙筷子、一對碗被帶走,直到次日新郎提上酒去看望岳父母時,由岳父母轉交給他。
(5)塔塔爾族婚俗。塔塔爾族婚俗很特別,是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來。在婚禮的前幾天,新郎要把新娘的結婚服和生活用的炊具、食品及自己的“嫁妝”送到女方家。新郎“出嫁”那天,他和伴郎及親友坐上馬車,一路拉著手風琴高唱“幾爾”歌,來到女方家。在婚禮儀式上,新郎和新娘要當眾飲一杯糖水以此象征他們婚后的生活會像糖水一樣甜甜蜜蜜,幸福美滿,白頭偕頭。婚禮結束后,新郎就在新娘家居住下來。新郎在女方家居住的時間可長可短,一般最少要住一二個月,長的住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要生了個孩子后,才把妻子接回自己家中。塔塔爾族人對女婿如親生兒子。在女方家居住期間,岳父母總是熱情招待,使女婿如在自己家里一樣溫暖。
上一篇:貴州文化·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婚喪禮俗
下一篇:臺灣文化·河洛人、客家人及其習俗·婚嫁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