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科技世界·藏醫
藏醫是祖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有一整套完備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從對生理、病理的認識,到整個診斷、治療以及對藥物的研制使用,都具有高原特色。
形成和發展 藏醫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象雄王朝時代(約公元前600年)有十二個辛巴,每個辛巴各管理一個門類,其中之一便是醫學。那時的醫學,對外傷、骨折的治療要比內臟疾病的治療水平高,但那時也已經用動物藥(如麝香、熊膽、鹿茸等)、礦物藥(如金、綠松石等)和植物藥配合,作為內服藥治療各種疾病,并且用象雄文寫下了最早的醫學著作《崩習》。主持編撰醫書的是當時本教改革派首領東巴喜饒,他本人是名醫,曾在象雄上部和中部等四處行醫,足跡遠至雅魯藏布江下游地區。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時期,印度中部名醫維杰和嘎熱到吐蕃行醫,將印度醫藥學著作傳入藏地。公元7世紀后,又有數位唐朝名醫到吐蕃,傳播中醫術,并與吐蕃醫生合作,編譯中醫典籍。藏醫和漢、印、大食(波斯)的醫生,遵照吐蕃贊普的命令共同編纂藏文醫典,先后有《門杰欽木》(醫學大典)、《敏吉村恰》(無畏武器)、《索瑪拉札》(月王藥診)等醫典問世,成為藏醫必讀醫典,藏王為此還頒布法令。這些綜合性醫藥著作是在藏醫原有基礎之上,吸收了大量中醫、印度等地的適合青藏高原的醫學精華編纂而成,體現了文化交流的歷史,是民族團結友好的例證,也為創立藏醫學體系奠定了基礎。8世紀中葉,藏王赤松德贊的保健醫生字妥·云丹貢布(708—833)根據其數十年的醫療實踐和各種藏醫典籍,用了二十多年的心血,主編了藏醫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作品——《四部醫典》,標志著藏醫理論和藏醫學體系的建立。從此,《四部醫典》成為藏醫學的根本理論和主要醫學著作及教科書?!端牟酷t典》共四部:第一部為《總則》,共六章,介紹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及治療的一般知識,有彩圖四幅。第二部為《論述本》,共三十一章,有彩圖三十五幅,它詳細介紹人體生理解剖,疾病發生的原因及規律,保健常識、藥物性能、診斷方法和治療原則等。第三部為《密訣本》,共九十二章,有彩圖十六幅,專論各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第四部為《后療本》,共二十八章,有彩圖二十四幅,介紹脈診和尿診,各種方劑的配方、功效和用途,以及外治療法等。歸納藏醫主要內容,有六個方面:
(1)基礎理論。藏醫認為人體內存在著三大因素(隆、赤、巴、培根)、七大物質基礎(飲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和三種排泄物(大便、小便、汗)。隆,其功用為主呼吸、肢體的活動,血液循環,五官感覺,大小便排泄,分解食物并輸送飲食精微等;赤巴,其功用主要是產生熱能并維持體溫,增強胃功能,使人知饑渴,能消化,長氣色,生智慧;培根,其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助消化,司味覺,供營養,送體液,保持水分,長肌肉,潤皮膚,調節胖瘦和睡眠等。這三大因素支配著七大物質基礎及三種排泄的運動、變化規律,保持三者間的相對平衡。一旦內外環境因素發生變化,平衡遭到破壞,就會引起疾病。尤其是三大因素之一的功能亢進、低下或互不協調時,可引起隆病、赤巴病和培根病。因此,隆型病人的特點是消瘦、面色灰黃、怕冷、易怒、性情活潑;赤巴型病人的特點是:多汗、易饑渴、身體有臭味、面黃、性情倔強;培根型病人的特點是:體胖、面色發白、怕冷、嗜睡、性情溫和。盡管疾病多種多樣,均歸為兩類,即隆、培根失合引起的疾病稱為寒性病,培根引起的病稱為熱性病。
(2) 生理。主要對月經周期、胚胎發育、分娩、神經和消化系統的功能等方面論述較詳細:①認為婦女十二歲來經,五十歲絕經,來潮時腰痛,腹、乳脹,情緒不穩。懷孕至分娩需三十八周,其胚胎要經歷魚期(相當于水生動物)、龜期(相當于爬行動物)和豬期(相當于哺乳類動物)等過程,以形象化比喻,說明了動物進化的幾個階段。藏醫把孕婦比作池塘,臍帶喻為水渠,胎兒比作莊稼,水經渠灌溉莊稼,水質好則莊稼旺。②對五臟六腑解剖位置和骨骼數目等均有準確記述,并有“心臟為君主之官,肺臟為臣相之官”之說。解剖學方面最著名的是17世紀末由醫生洛扎·丹增農布所繪人體解剖圖,各種內臟器官位置和形狀接近人體實際情況,不僅是藏醫學而且也是祖國醫學解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在此之前由于受宗教影響,心臟均繪于胸腔正中,且心尖向上。③人體內脈絡如網,其中聯結脈連接人體內外,而聯結脈又分黑白兩脈。腦為白脈之海,像樹根自腦向脊髓內伸出一支較粗的白命脈,由腦和脊髓伸發出若干分支,分布于五臟六腑及四肢。脈藏于內,肉眼看不見,其脈主感覺和運動。如白脈受傷,便喪失活動功能。黑脈不跳動,某些部位是放血療法的穴位。跳動的茹瑪脈與心臟相連,脈絡為氣血通道,是維持人體生命的根本。實際上黑脈為靜脈,茹瑪脈為動脈,白脈即神經,神經司感覺和運動。這些8世紀時對神經和血管功能的認識,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罕見的。
(3) 診斷。診斷方法主要以問、望、觸診為主,輔以尿診和藥物試診,與中醫診斷方法基本相似。但其中以尿診最有特色:先觀尿色或尿蒸氣及嗅氣味等,然后用細棍攪拌尿液,觀尿泡的大小、多少、顏色、泡沫消失快慢,以及沉淀物和漂浮物的形狀、變化等。例如,熱性病人的尿呈紅黃色,氣味大,有臭味,尿熱氣持續時間長,泡沫稀而且消失快,沉淀物如亂云狀。
(4) 治療。治療包括飲食、起居、內服藥物、外治等四個方面。在“寒者溫之,熱者寒之”的原則下,又根據各種病的特點,依據藥物的性味、效能,選擇用藥,并重視飲食、起居對病情、藥物的作用。其余治療原則與中醫相近。外治療法:①擦身、按摩。②灸法,分火灸和艾灸。③拔罐法,分火罐和牛角罐。④外敷法,分熱、冷敷。⑤藥物外治法,分藥熏、藥水浴、藥擦身。⑥穿刺法。⑦放血法。其中以放血療法獨特:據病情找一相應淺表靜脈,用刀切開,放出適量血液,依據血色停放。放血法可治傷腫、傷口久治不愈、牛皮癬等,但施行放血療法的患者,須身體較強壯,體弱、老幼和孕婦不用。
(5) 防病保健。西藏高原氣候寒冷、干燥、缺氧和體力自然消耗大,因而,老幼、婦女等均有一些有效的防病方法,其中最普及的是飲食保?。孩偎?。飲用之水以山泉最佳,山泉冬暖夏涼,“小蟲”少,無腐物。而從樹林流出來的水和草地積水,雜物多、“小蟲”多、腐味濃,飲之易發病。②飲食。無病體弱者,以骨頭湯和肉食補,而多病體弱者,先用藥補,輔以食補。③居。夏季野營,墊褥厚隔潮氣。夏日潮氣易患病。冬季野宿,被厚防寒氣。幼童要經常全身曬太陽,以增強體質和發育。總之,藏醫在理論、實踐、保健等方面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并且有悠久的歷史,在解剖學等方面對醫學有歷史性貢獻。
(6) 藏醫教育 藏醫教育有很長的歷史,公元8世紀中葉,宇妥·云丹貢布在吐蕃王朝的支持下,在拉薩創辦藏醫學校,學生從三十人增至上千人,成為最早的醫學學校。其教學方法是,先講課文內容概況,再逐字逐句詮釋,最后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課后均要通背課文。學生每年到藥材豐富的分布地區實習一次,鑒別植物、礦物和動物類藥材。這種教學方法沿用至今,廣為醫學教學所采用。這個學校學制四至六年不等,有藏文基礎者可直接學習醫典,而基礎差者,則要在預備班補習基礎課。學校設有四個醫學職稱:①曼巴崩讓巴,為最高醫學職稱。獲此學位者,必需精通醫學的一切理論與實踐,要能夠透徹了解《四部醫典》的本注總義、分義、補遺,以及《外科入門》《八支要集》等醫典的全部內容,并能熟練應用于臨床,得到廣大病患者的認可。掌握炮制各種藥丸的技術。②曼巴繞強巴,為二級學位,考核標準與一級學位同,熟練程度及患者反映一般者授此學位。③曼巴噶菊巴,為三級學位。學完《四部醫典》及多種注釋,并能在實踐中較為熟練地應用各種醫術治療疾病,經考試合格即可獲得。④曼巴都讓瓦,是第四級學位。學完《醫學本續》《釋續》《后續》及其注釋并能了解于心,應用于實踐者,考試合格即可獲得。參加考試者,凡在脈診、驗尿、下藥單等某一環節失誤一次,即視為不合格。這一時期,吐蕃藏王還頒布尊重醫生的命令,以及醫生應遵守的職業原則等,對醫學教育促進很大。這種早期傳統醫學教育能夠達到如此全面的水平,在千余年前,當屬世界罕見。
上一篇:八閩文化·八閩科技·著名閩籍科家學及其成就
下一篇:巴蜀文化·少數民族·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