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化·八閩科技·著名閩籍科家學及其成就
(1) 曾公亮與《武經總要》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泉州晉江人。天圣進士,歷任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曾公亮知文通武,著述豐富,惜多散佚。有幸的是由他負責編撰的軍事科技著作《武經總要》,尚較完整地流傳至今。
《武經總要》在軍事科技史上有三項突出貢獻:其一,記錄了幾十種冷兵器,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北宋軍事史上攻取守拒的器械名數。形象具體地展現了歷代軍事器械、筑城技術、城戰戰略戰術等,圖文并茂,一目了然。其二,書中“火炮火藥法”、“毒藥煙球火藥”和“蒺藜火球火藥法”等,描述了硫磺、焰硝、松脂等配料的比例和操作程序,以及所制成的不同類型的火藥,并敘寫了八種火球類火器和兩種火藥箭類火器的功能性狀。這是世界上對火藥配方、制造工藝和軍用火器的首次完整記載。其三,是書在編寫體例上,具有比較嚴密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對后世兵書著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茅元儀《武備志》等書的體例,即以此為藍本。
(2) 蔡襄的《茶錄》與《荔枝譜》
蔡襄不僅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他廣泛涉獵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知泉州時主持過洛陽橋的建造;還對福建特產茶葉與荔枝進行了悉心觀察研究,撰成《茶錄》和《荔枝譜》,對植物學研究做出了貢獻。
《茶錄》分上下篇。上篇“論茶”,列“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熁盞、點茶”諸目,論及茶葉的色、香、味判別和各類茶葉的加工、收藏、保管及斗茶的過程等。下篇“論茶器”,列“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等目,記載了各類制茶工具和品茗工具的制作、質地和用途,并兼述烹茶技巧和品茗方法。書中關于判別茶性和藏茶、炙茶等技術處理的論述,至今尚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荔枝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果樹栽培學著作,分“原本始、標尤異、志賈鬻、明服食、慎護養、時法制、別種類”七篇。主要論述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四郡所產荔枝的品名、種類、產地分布、生長特征及栽培、鑒定、品評、加工、貯藏、防治病蟲害、食用功效等。其中所敘荔枝品種資源、生態生理特征,具有很高的植物學價值。書中提到的加工荔枝的紅鹽法、白曬法(出汗法)、蜜煎法、曬煎法等,較全面地反映了宋代福建的荔枝生產加工技術和保鮮工藝,至今仍有借鑒價值。
(3) 蘇頌
蘇頌(1020—1101),字子容。同安人。慶歷進士,歷官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左丞兼樞密院事等。為官清廉,頗有治國之才。其在科學上的成就是主持編纂了《圖經本草》,制造水運儀象臺,撰寫了《新儀象法要》。
蘇頌主持編纂《圖經本草》,“裒集眾說,類聚銓次”(蘇頌:《蘇魏公文集》卷六十五),并深入民間,廣泛搜集藥物,多方考察鑒別,重新分類研究,認真標樣繪圖。在編撰體例上,又首創以藥帶方的本草學體例,對后世本草學著作的編撰影響甚大。
《圖經本草》詳細記載了各種藥物的產地、花形、果狀、生長環境、采集季節、鑒別炮制及主治功用等,訂正了前代本草的不少謬訛,并提供了配方的依據。集中反映了北宋時期民間用藥的實際情況,代表了當時藥物學發展的水平。書中還記錄了大量有關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食品工藝、中外藥物交流等各種資料,深受歷代好評。
元祐年間,蘇頌率眾反復試制,精心審核,制成水運儀象臺,并撰寫了《新儀象法要》。水運儀象臺首次把渾儀、渾象、司辰構成一個完整的天文儀器系統,率先實現了天文觀測的自動化。水運儀象臺頂部的脫摘板裝置,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觀測室活動屋頂,它開創了近現代天文臺自動啟閉圓頂觀測的先河。其控制中心機構——“天衡”系統的部件構造及工作原理,類似現代機械鐘表中的錨狀擒縱器,這項發明比歐洲人約早了六百年。蘇頌所撰的《新儀象法要》則是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天文儀器專著。書中所描繪的四十九幅機械圖,是已知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機械圖紙。五幅星圖、九幅四時昏曉中星圖共描繪了一千四百六十四顆星星,所繪星數之多和以橫圓圖形式制圖的精確度,均為此前我國星圖中所未有。總之,此書集中地反映了11世紀我國天文儀器和機械制造的最高成就。
(4) 宋慈與《洗冤集錄》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陽人。嘉定進士,當過通判、知府、提點刑獄等官。在他六十二歲任湖南提刑期間,“博采近世所傳諸書,自《內恕錄》以下凡數家,會而萃之,厘而正之,增以己見,總為一篇,名曰《洗冤集錄》”(《洗冤集錄·序》)。該書在闡述如何判斷自殺、他殺、災害性死亡、自然死亡等各種死亡狀況時,維妙維肖,深入淺出。對尸體外表的檢驗有原理、通則、實例、方法,實用性強,指導性廣。所涉及的醫學知識,包括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傷科、骨科、生理、病理、藥理、診治、急救等。該書不僅匯集了我國宋代以前的法醫知識和刑官經驗,而且還成為元、明、清三代檢驗尸體、判斷案情、論罪科刑的辦案指南。其中對尸斑、尸變、溺死、自縊、殺傷、自刑等情況的判斷,對自縊、溺水、中毒、中暑、殺傷、凍死等急救的方法,符合近現代法醫學理論,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洗冤集錄》刊行后,很快被譯成朝鮮、日本、英、法、俄、德、荷蘭等國文字,傳播到世界各地,對法醫學有奠基、開拓之功。
(5) 陳修園及其醫書
陳修園(1753—1823)名念祖,號慎修。長樂人。陳氏世代業醫,修園幼承庭訓,通醫理,辨藥性。中舉后,任知縣、知州,公余診病著書,以醫術聞名。
陳修園一生著述醫書數十種,為醫林中罕見。在目前被確認為陳修園所著的十六種醫書中,大多數是醫學普及讀物,百年來成為許多中醫課徒的必備參考書。他善于用深入淺出、通俗易讀的文字來表達高深隱奧的醫理,為后世學醫者啟開升堂入室之門。
陳修園于醫尤精于《傷寒論》,是宋代以后傷寒學派中維護舊論的中堅分子。所撰《傷寒論淺注》由淺入深,提擷精髓,與《內經》《難經》幽旨相發明。《傷寒醫訣串解》則融會諸家之說,深得傷寒六經六氣之旨。他提倡用分經審證之法來研究《傷寒論》,多發前人所未發。
(6) 丁拱辰和《演炮圖說輯要》等
丁拱辰(1800—1875),一名君軫,字淑原,號星南。晉江人。年輕時隨父四出經商,漂洋過海,遍游異邦,悉心考察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尤其是船舶炮式。
鴉片戰爭爆發后,丁拱辰目睹英軍恃仗炮火侵略海疆,清廷戰敗,民族受辱的慘狀,拍案而起,將多年來的考察所得及有關西洋火炮的資料,積頁成卷,編成《演炮圖說》。并親自負責督率團練炮手,傳授演炮之法。后來,他深入兵營戰地,比較中西各種炮式,取得了大量資料,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重新修訂了《演炮圖說》,1842年以《演炮圖說輯要》刊于泉州。該書以圖說的形式描述了當時西洋各國先進火炮的構造與應用技術,各種戰船、火輪車、火輪船、炮彈的結構、性能與使用方法,各類炮臺、炮位的修建和安置,以及他自己改進的炮兵機械和測量火炮射擊度數的“象限儀”等。
1849年,丁拱辰主持鑄造了各種大小火炮百余門,還兼造了一批火藥、火噴筒、抬槍、鳥槍等,試驗效果甚佳。他便在此基礎上撰寫了《演炮圖說后編》,補充說明了各種火炮和小型武器的制作、鑄彈配藥、火炮的操縱演練及火藥庫的制式等。洋務運動期間,已逾花甲的丁拱辰繼續研制西式武器。1863年又編成《西洋軍火圖編》。至此,丁拱辰的“演炮”理論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他以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成為近代一位介紹西方先進軍火科學的先驅者。
(7)郭柏蒼的《海錯百一錄》和《閩產錄異》郭柏蒼(1821—1896)字蒹秋,又字青郎。侯官人。少好攻讀,殫心于天文、地理、河運水利、文學、歷史、鄉邦掌故等。著述宏富,其中《海錯百一錄》和《閩產錄異》是記錄閩臺地方物產資源的重要科技文獻。
郭柏蒼以“數十年所見者,證之老漁。而老漁所見者,粗細必記,不厭其鄙。又以老漁所聞者,證之諸書”(《海錯百一錄·序》),編成了廣征博采的《海錯百一錄》。是書分“記漁、記魚、記介、記殼、記蟲、記鹽、記菜”諸篇,附記“海鳥、海獸、海草”等,對閩臺兩地海錯的各種俗名學名、體形狀態、生活習性、具體產地、食用味道和價值、諸書記載的異同等等,都作了分門別類的描述。并將所見所聞閩臺漁民捕魚工具、作業方式及水產養殖方法,一并做了介紹。全書分辨眾異,考證周密,共記錄了閩臺海域常見的魚類和貝類四百多種,保存了大量的海產資源資料,至今仍不失其參考價值。
郭柏蒼晚年認為,閩中雖然物產豐富,但“七閩八蠻,梁、隋以前,不入內州,其土物多經典史冊所不載”;而且舊志所載,或“諱今以造古”,或“互相抄襲,無其物亦記其名”。所以,他將自己一生“耳目所及,猶能記憶,比而訂之”(均見《閩產錄異·序》),撰成《閩產錄異》。全書分“谷屬、貨屬、蔬屬、果屬、藥屬、木屬、竹屬、藤屬、花屬、草屬、毛屬、羽屬、鱗屬、蟲屬”等十四門類,內容豐富,敘述明了,考證有據,具體而微。該書所記以福建物產為主,兼及臺灣。如“谷屬”中,除了詳細地介紹數十種福建地區的稻、麥、粟、黍、豆等各種名稱、具體產地、生長習性、耕作技術、收獲季節、蒸煮方法、食用價值及應注意的事項外,還在“早占城、晚占城”條目下,附注了“獨臺灣下淡水,間有三獲者。”總之,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清代閩臺地方土特產的科學參考文獻。
上一篇:草原文化·民間的神圣世界·薩滿教
下一篇:青藏文化·科技世界·藏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