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化·趙國文化·公仲連改革與前期趙文化
趙國的封建政權,是在春秋末年趙簡子(鞅)、趙襄子(無恤)父子所開創的“簡襄功烈”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原晉國的魏、韓、趙三大卿族中,趙氏勢力最為強大,因而在消滅智氏、三分晉國的斗爭中,趙氏起了主導作用。甚至,如同當年孫武曾經預言的那樣:“趙毋失其故法,晉國歸焉”(山東銀雀山《漢墓竹簡·吳問》)。意思是趙氏如能繼續沿著改革的道路大步走下去,那末,晉國政權最終將歸趙氏一家所有。然而,趙國在封建政權建立后,改革比較遲緩,力度也不大,和當時魏文侯治理下的魏國相比,顯得遜色多了。
趙國第一代國君為趙烈侯,他在位期間,曾經由相國公仲連倡導,實行了一場改革。據《史記·趙世家》記載,烈侯愛好音樂,因而十分寵愛擅長“鄭歌”的槍、石兩位宮廷樂人,并想授予他們官爵,為此而征求公仲連的意見。公仲連認為,對于所寵幸的樂人,“富之可,貴之則否”。意思是只可賜予他們財富,而不能授以官爵。于是,烈侯下令賜給槍、石每人萬畝封地及封地內的百姓,讓公仲連去執行。但公仲連故意拖延不辦,一個月后,烈侯催問他,他說還未找到合適的田地;隔不久烈侯再次催問時,他索性“稱疾不朝”。后來,公仲連接受他人建議,向烈侯推薦了牛畜、荀欣、徐越三位賢士。于是,“牛畜侍烈侯以仁義,約以王道’;“荀欣侍以選練舉賢,任官使能”;“徐越侍以節財儉用,察度功德”。烈侯在經過三位賢士分別向他講述了仁義王道、舉賢任能、節財儉用的道理后,便自動改正了賜給槍、石二人田地的決定,轉而重視治理國政,并任用三位賢士為官:“官牛畜為師”,負責思想教化;“荀欣為中尉”,負責指揮作戰和選拔官吏;“徐越為內史”,負責征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政績。這就是公仲連改革。
從公仲連改革的內容可以看出,前期趙文化有著與魏文化大體相同的歷史風貌。一方面,采納荀欣和徐越關于“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的主張,按照地主階級的政治標準來選拔官吏、處理財政和考核臣下政績,這是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路線;另一方面,接受牛畜“以仁義,約以王道”的說教,按照儒家的社會倫理準則去規范和教化民眾,這又是貫徹以儒術治國的儒家路線。這種情形,與當時的魏文侯既依重法家人物變法革新,富國強兵,又拜儒家學者為師,“學以安國保民”之道,實有某種程度的相似之處。然而,趙烈侯卻遠非魏文侯那樣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所以,戰國初年趙國的國勢,遠不可與當時的魏國相匹配。雖然,三家分晉后的三十余年間,魏、韓、趙國家曾經聯合對外作戰,三晉聲威一時大振,但是,趙國第四代國君趙成侯即位后,趙、韓兩國因干預魏國內政而導致了三晉聯合局面的破裂,從此互相征戰討伐,不斷削弱了實力。與此同時,東方的齊國經過齊威王、鄒忌改革,西方的秦國經過秦孝公、商鞅變法,國勢日益強大起來,逐步對三晉國家構成威脅,尤其是越來越嚴重地威脅著趙國;到趙國第五代國君趙肅侯在位期間,北方的三胡又利用諸侯兼并和趙國全力御齊抗秦的機會,連連南下侵趙,由此造成了趙國四面受敵的“四戰之國”局面。直到趙國第六代國君趙武靈王即位后,成功地推行了胡服騎射改革,才從根本上扭轉了趙國長期被動挨打的局面。
上一篇:天山文化·目不暇接的考古發現與古代遺跡·公主堡
下一篇:甘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