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音樂文化·火不思
撥弦樂器。流行于內蒙古、云南和新疆的部分地區。又稱和必思、虎撥思、琥珀詞、渾不似、胡不思和關撥四等。《元史·禮樂志》:“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火不思的形制和演奏方法與琵琶很相似。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拇指,食指彈撥或五指輪奏。火不思在元代被列為國樂,以后一直在蒙古族等民族中間流傳。新疆的考姆茲和云南的胡撥等都是與火不思相近似的樂器。
中華傳統文化·音樂文化·火不思
撥弦樂器。流行于內蒙古、云南和新疆的部分地區。又稱和必思、虎撥思、琥珀詞、渾不似、胡不思和關撥四等。《元史·禮樂志》:“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火不思的形制和演奏方法與琵琶很相似。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拇指,食指彈撥或五指輪奏。火不思在元代被列為國樂,以后一直在蒙古族等民族中間流傳。新疆的考姆茲和云南的胡撥等都是與火不思相近似的樂器。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音樂文化·瀟湘水云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火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