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瑟福親手打開了利用原子能的大門之后
1911年盧瑟福(1871—1937,新西蘭)根據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現象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正電荷及其極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大約10-12厘米以內的核內,而電子則象眾行星繞太陽那樣繞原子核運動。盧瑟福的有核模型得到了許多實驗的支持,也是1913年玻爾提出原子三部曲的起點和基礎。而盧瑟福本人一直在向往著能打破某種穩定元素的原子核,把它轉變為另一種元素,實現古人夢寐以求的煉金術奇跡。1924年他和助手布萊克特一起第一次實現了元素的人工蛻變,開創了人工放射性研究的新領域。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盧瑟福親手打開了利用原子能的大門。1934年10月費米等人發現慢中子對核能釋放和利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1938年哈恩、梅特涅等人發現了鈾核的裂變反應,梅特涅把反應前后的物質從原子量上加以比較,發現了質量虧損現象,她根據相對論的質能關系或預言,伴隨這種核分裂反應,一定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但盧瑟福在核能的利用上態度卻是悲觀的。他多次指出,核能的利用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在1933年的英國科學促進會上說:“我們不能控制原子能使它具有任何價值,我認為也許永遠做不到這一點?!睋柕幕貞?,盧瑟福在與一位同行的談話中還列舉了至少15個重要的理由來證實他的原子能不可能實際利用的觀點。1942年12月2日第一個原子反應堆的成功徹底埋葬了盧瑟福的這個“永遠”。
為什么盧瑟福會產生這種“失算”?從科學研究的程度看,在實驗發明領域,從發明成功之時到它在實際中能加以應用之時為止,一般存在一個“滯后期”,在這個時期,由于應用前景不明朗,證據不足,允許科學家謹慎從事,他們看不到發明應用的前景是完全正常的,這是認識有待深化的必然結果。不僅盧瑟福有這種“失算”,愛因斯坦也曾向一位美國記者透露過他不相信原子能可以實際應用。從科學傳統看,盧瑟福身上體現了英國傳統,他們重視實際的探索方法,不愿作不切實際的空想,這種謹慎使他們在缺乏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從不愿過多地進行預言,因而常常使他們的觀點顯得“保守”。問題不在于哪種行事準則更合理,而在于能否及時地否定錯誤,適應科學發現的新形勢。
上一篇: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缺陷
下一篇:歷盡劫難的薩福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