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吳越自然、人文交融的天堂式景觀·江南佛國寺塔多
寺塔林立,也是江南人文景觀的一大特色。江南素有“佛國”之稱。所謂佛國,無非指江南地區佛教的傳播面廣,影響深,且寺塔多。佛教是三國孫吳時期,由西域僧人康僧會傳到江南的。此后的六朝時期,由于漢文化中心的南移,佛教發展形成第一個高峰。五代吳越國時,形成第二個高峰。明清時期,形成第三個高峰。
佛教和道教不一樣,它強調和尚住寺院修行,所以,佛教徒熱衷于化緣修寺。而一些世俗的有錢有勢的信徒,也愿意拱讓宅院。南朝時,由于政府的支持,寺塔的修建相當興盛。唐詩人杜牧《江南春》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絕非夸張之辭。吳越國時,有八萬多座寺塔。隋唐以來,由于佛教的中國化,不僅有大廟,而且民間有許多小廟。明清時期,江南的村鎮,寺廟林立,如南通的石巷鎮,舊時有七十二座廟。青浦縣的金澤鎮,橋橋有廟,全鎮有橋四十二座,廟則比橋還多。于此可見吳越地區廟宇、寺塔之多。稱江南是佛國,是恰如其分的。吳越地區,現存有多少寺、塔,尚無精確統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塔比寺多。江南名寺很多,如南京的棲霞寺,蘇州的寒山寺,杭州的靈隱寺、凈慈寺,寧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保國寺,上海的靜安寺、龍華寺等。其中,最值得一講的是國清寺和普陀山寺群。
國清寺位于浙東天臺縣的天臺山南麓,初名天臺寺,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天臺寺之所以享名,是因為它是佛教天臺宗的祖庭。天臺宗是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流派,在中國佛教史上起著開風氣之先的作用。 天臺宗的創始人是智(538—597),人稱智者大師、天臺大師。 智自南朝陳太建七年(575)上天臺,建草庵講經。智卒,晉王揚廣承智遺意,建天臺寺。 楊廣登基為煬帝后,遂賜名“國清寺”。以后屢毀屢建。現存寺院為清雍正以后陸續重建。國清寺殿宇六百余間,占地一萬九千六百萬平方米,由四條縱軸線組成,有四殿、五樓、六堂、二亭、一室。大雄寶殿是全寺最大的殿宇,面寬七間,重檐歇山頂。殿內正中設明代銅鑄釋迦牟尼坐像,蓮座高六點八米,重達十三噸,造型奇特,神韻優美。天臺宗后傳入日本,稱日本佛教天臺宗。
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海天佛國”之稱,是江南佛教的縮影。普陀山是浙東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傳說是觀音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后梁貞明二年(916),日本高僧惠萼來中國,請得一尊木雕觀音菩薩像,從明州(寧波)乘船回國。船至普陀,風浪甚大,不能前進。惠萼認為觀音與日機緣未熟,于是把觀音像留了下來。有位村民讓出了草房,以后擴建為寺,即為今天的“不肯去觀音院”。這是普陀山佛教的開始。北宋以來,普陀山寺院漸增,普濟寺即是北宋建的。盛時,全山有寺庵二百余座,僧尼萬余人。香火繚繞,鐘鼓聲不絕于耳,可謂“南海圣境”。普陀山分前山和后山兩部分。前山以普濟禪寺為中心,周圍有多寶塔等近十個景點。普濟寺是第一大寺。主殿稱“圓通寶殿”,殿中毗盧觀音,高達十六米,妙相莊嚴,神情自若。四周有觀音三十二應身像,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前有放生池,稱海印池,有十五畝大,池上有三座橋。過中橋可抵“御碑亭”,上有雍正帝御書。寺東為多寶塔,塔高三十二米,元代建,全由太湖石砌成。這里是普陀山的中心區。街道、商店皆在寺東西。由前山到后山中間是大乘庵。大乘庵最大特色是有一尊釋迦牟尼臥像,長達七點六米,神態安祥靜妙。出大乘庵不遠,是楊枝庵,中有觀音碑,上刻觀音像,據說是據唐畫家閻立本拓本刻成。多寶塔、觀音碑、普陀鵝耳櫪,合稱“普陀三寶”。后山即佛頂山。山腳下有法雨禪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法雨寺依山而建,自天王殿到方丈殿,層層升高,氣勢不凡,和天童寺建寺十分相似。其中的九龍觀音殿,系康熙間拆明南京故宮九龍殿蓋成,一龍盤頂,八龍環八根重柱,造型優美生動。“九龍盤拱”為普陀一絕。佛頂山上有“云扶石”慧濟寺。慧濟寺原為明代圓慧和尚修建的小庵,清代建成大雄殿、玉皇殿、齋樓等,成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在普陀東南還有個稱珞伽山的小島,傳說觀音先在此山修煉,然后跨海過“觀音跳”,到普陀山立足,逐漸擴大地盤的。故有“不到珞伽不算朝完普陀”之說。
普陀山不大,但煙火旺盛。在那里,信徒三步一拜,九步一叩十分虔誠。不過,如今的游客更感興趣的還是觀日出、到海上游泳和品嘗舟山群島的新鮮海味。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這是前人對祖國神州大地上無數古塔的形象描繪。塔,又稱墓塔、佛塔,中國古人稱“浮屠”。本是存放佛祖骨灰(舍利)的。早期的佛寺,塔是主體,內藏舍利,是教徒崇拜的對象。唐始,在寺中心另建大殿,供奉佛像,進行佛事,出現塔與殿并重的局面。以后,殿成為寺院主體,塔的位置下降,成為殿的附屬,甚至寺、塔分離。塔的意義也變了,原來是佛祖獨享的,后來一般高僧也有資格享受了,出現了公墓形式的塔林和塔山。
我國早先的塔大都是木塔,北魏中期開始有磚塔。吳越地區現存最早的古塔是紹興大善寺塔,始建于梁武帝天監三年(504)。蘇州吳縣的興福塔建于梁大同年間(535—546)。天臺的赤城塔也建于南朝。隋唐時期,北方流行密檐式塔,而南方則開始有簡易的樓閣式磚塔出現。國清寺隋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塔之一。隋塔位于天臺縣國清寺東二百米的山坡上,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八十多年歷史。隋塔高五十九點三米,六面,九級,空心。隋塔的價值在于它的磚塊疊澀技藝。它的內壁鑲嵌有許多石刻佛像和經碑,塔磚的正面塑有眾多的佛像浮雕,整座塔仿佛像一件珍貴的藝術品,充分體現了隋代高超的建筑技藝水平。“塔古鐘聲寂,山高月上遲”,隋塔的殘存,為國清寺這座古剎增添了不少姿色。
到了五代末北宋初,南方的磚塔建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佛教徒們不再滿足于單一的、可望不可用的磚塔。他們借鑒了我國傳統的古建筑——樓、閣、闕、觀等技術,對塔進行了重新的創作,更加講究塔的實用性、美觀性。他們在塔各層外面鋪上了環形陽臺,在塔心設置了樓梯,人們可以沿梯登樓,可以到平臺上眺望四周的風景。塔檐飛翹,塔頂如亭頂,配以直剌蒼空的塔剎,顯得穩重端莊,威武挺拔,氣勢非凡。杭州的六和塔、上海的松江方塔,就是這種樓閣式寶塔。以后,這種塔式傳入中南、北方。無論是城市鄉村,或者名山大川,都留下了它們的足跡。
吳越地區現存古塔數量不少,以樓閣式塔為主。樓閣式塔分三種,一為木磚結構,二為石塔,三為磚塔。據徐華鐺《中國古塔》統計,吳越地區的樓閣式古塔約有五十座。著名的有上海龍華塔、青龍塔,南京棲霞寺舍利塔,蘇州虎丘塔、北寺塔,揚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保俶塔,寧波天封塔,湖州飛英塔等。塔形以多角形居多,有六角、八角、十邊三種。塔層以七層居多,間有九層。因為佛教以奇數為清白,故塔層多為奇數。
吳越地區大都是單塔,也有些群塔。有雙塔者,如蘇州雙塔、溫州江心寺的東、西塔。黃巖靈石寺,寧波阿育王寺,原來也是雙塔制,只是后來倒掉了,才變成單塔制的。雙塔一般是為尊仰釋迦牟尼和多寶如來“雙佛并坐”而建的,但后來也有仿我國雙闕而建的,目的是增強寺廟的莊嚴氣氛。國清寺前有大塔之墻,平陽寶勝寺原有四塔,今殘存兩塔。
在塔的風格上,江南的塔有別于北方的雄偉穩重、簡潔豪放,顯得玲瓏精美、輕巧秀氣。
江南的寺塔,和其他地區寺塔相比,有共性,更有個性。它除具有宗教色彩之外,還揉進了江南山水的秀麗與清幽。江南的許多寺院多坐落在青松、翠竹之間,青山郁郁,泉水淙淙,香煙繚繞,誦經聲、木魚聲回旋上空,仿佛置身于人間仙境。如寧波的天童寺,依山而建,層層遞高,氣勢非凡。周圍古樹參天,似原始森林,是有名的森林公園。王安石有詩曰:“二十里松行欲盡,春山捧出梵王宮。”自然與人文景觀融合得如此得體,誰不羨慕!此外,江南佛寺多為木質斗拱結構,簡練,曲線柔和,古樸挺秀,如寧波保國寺。
江南的佛寺、佛塔,為江南多彩的人文景觀更添顏色。
上一篇:燕趙文化·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不平衡發展·漢唐時期的農業經濟區
下一篇:江西文化·人杰地靈,澤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