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
巴蜀地區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生、發展的最早地區之一。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時代,就開始出現了巴蜀奴隸制王國,創造出堪與中原媲美的廣漢三星堆的燦爛文明。當時蜀地就已能鑄造精美的青銅神像和各式禮器,其冶煉鑄造水平與同期中原器物相比并無遜色。古代的巴蜀還有著大量的古代歷史神話傳說,如“蠶叢魚鳧”的傳說。自秦統一巴蜀,巴蜀地區進入封建社會后,科技文化的發展就更加迅速了。
巴蜀大地,物華天寶,地靈人杰,曾哺育出許多杰出的科學家和能工巧匠,出現過無數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藝術家等,他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廣大的巴蜀人民一道,創造了奇譎斑爛、獨具異彩的巴蜀文化,為祖國的歷史增添了輝煌的篇章,更為我們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從科技方面看,早在兩千多年前,巴蜀地區就開始開鑿鹽井,并用天然氣引火煮鹽了,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掌握井鹽生產技術最早的國家,古代巴蜀鹽井的鉆鑿工藝充分體現了鹽業工匠的非凡才能,清道光中期,鹽都自貢還首創了開鑿超千米深井的世界紀錄;兩千多年前在成都平原修建的迄今仍是罕與倫比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證,使這一地區,“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都江堰工程被中外譽為世界水利奇觀,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西漢時期,落下閎奠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渾天說,并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臺渾天儀,為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三國時期,蜀漢諸葛亮創造的“木牛流馬”和“十發連駑”,早于世界其他國家十多個世紀;宋代陳希亮修建的“汴水飛橋”,被稱為世界橋梁工程的獨絕,達到了我國木構橋的最高水平;黃裳繪制的“天文圖”,被視為世界星圖的奇珍;秦九韶在代數學上的成就達到了13世紀世界數學的前列。此外,還出現了杰出的制琴師、醫學家、農學家等等,他們的科學成就和創造,是我國古代無數杰出科學家和能工巧匠對世界科技文化所做出的偉大貢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巴蜀人民的精敏智慧和聰明才華。
從文化方面看,自漢代文翁興學蜀中,開創了重視教育的優良風尚。而雄奇的巴蜀山水,鐘靈毓秀,也有助于陶冶性情,激發靈感,故四川歷史上詩文高手,踵代相承,藝術繁榮,文人薈萃,文豪輩出。漢有司馬相如、王褒、揚雄(漢代五大辭賦家,蜀占其三);唐有“開一代詩風”的陳子昂和詩仙李白;宋有“三蘇”(唐宋八大家,占其三也);明有楊慎;清有張船山。皆出類拔萃,自成一家,堪稱一流。杜甫、韋莊、黃庭堅、陸游等許多文壇巨匠,雖非蜀人,然寓居蜀地,許多名篇佳作也寫成于巴蜀,為巴蜀古代文化增添了光彩。陳壽、常璩是著名的史學家。漢晉之際,四川史學大盛,自司馬相如而下,嚴遵、李尤、譙周諸人,各有撰述,“巴蜀記”、“耆舊傳”之屬,多達二十余種。宋代是四川史學又一繁榮時期,前有蘇洵“史論”與蘇轍《古史》,后有范祖禹、李燾、李心諸人。此時蜀中史家林立,著述甚豐,蔚為大觀。
巴蜀自漢以后,文化藝術逐步繁榮,直到唐宋時期達到鼎盛,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古文人多入蜀”。從安史之亂后到唐宋五代時期,大批文人學士、畫家和音樂家入蜀,促進了蜀中文化的繁榮,使得巴蜀的文學、繪畫、音樂、雕版印刷業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極大地改變了蜀地的經濟文化面貌。尤其到了宋代,巴蜀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繁榮興盛,文人薈萃,學術發達,成了巴蜀地區古代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巴蜀地區的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眾多巴蜀文豪、史家,雖然時代不同,作品迥異,但其辭賦詩文史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浪漫灑脫,文采斑爛,豪放飄逸,與中原的質樸格調、江南的清綺詩風相比較,自有一種巴蜀文化內在的飛動和靈氣。從豐富多彩的漢畫像磚、文采斑爛的蜀錦以及錦江河畔、錦宮城周的絢麗的芙蓉花,到唐代女詩人薛濤所制的彩色詩箋——薛濤箋,無不顯示出巴蜀文化“多斑采文章”之特征。這一點,在現代四川著名作家郭沫若、巴金、艾蕪、流沙河、李劼人等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巴蜀地方劇種川劇,其風格更體現了巴蜀文化的睿智機敏,而又幽默風趣之特征。其中的幽默、鬼黠和機敏的確獨具一格,令人回味悠長。
有一億多人使用的四川方言,其詞匯豐富,幽默生動,帶有濃厚的“川味”,很能體現巴蜀人生性樂觀、詼諧幽默的特點,即便是罵人的話,也是一套一套的,外省人覺得川人能言善辯,也是這個道理。
上一篇:中州文化·帝都與帝陵·七朝古都開封
下一篇:三秦文化·三秦文化滋生的地理環境·三秦文化的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