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十六國形勢(04~49年)
317至4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東晉時期。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317年,鎮守建康的西晉皇族瑯琊王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東晉偏安中國東南半壁。初年,其疆域東、南至海,西至巴峽,北至淮水。其士族官僚祖逖為恢復中原屢次出兵打敗后趙,恢復黃河以南地區。347年,東晉桓溫率兵攻滅成漢,恢復巴蜀。372年,巴蜀被前秦攻占。383年,東晉趁前秦淝水之戰戰敗之機,恢復巴蜀地區的益(今四川成都)、梁(今陜西漢中)二州。東晉末年,大將劉裕兩次出兵北伐,410年滅南燕占青州,417年滅后秦,占關中地區,不久被北魏占領。由于統治集團內部存在復雜的矛盾,并發生無數次爭奪權位的戰亂,恢復中原,統一全國的努力終成泡影,東晉與北方十六國南北對峙局面未能改變。元熙二年(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宋國,東晉滅亡。
304至439年,中國北方陷入長期混戰的割據局面。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地區建立起(1)漢和前趙(同一割據政權的不同國號)、(2)成漢、(3)后趙、(4)前燕、(5)前秦、(6)前涼、(7)后秦、(8)后燕、(9)南燕、(10)北燕、(11)后涼、(12)南涼、(13)西涼、(14)北涼、(15)西秦、(16)夏等十六個割據政權,史稱十六國。此外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冉閔的魏和慕容泓的西燕等,不在十六國內。
漢國(304至329年)系匈奴貴族劉淵建,劉聰時滅掉西晉,據有黃河中下游地區,劉曜時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為后趙所滅。成漢(304至347年)系巴氐族人李雄建,據巴蜀之地,都成都,為東晉所滅。前涼(314至376年)系漢族官僚張軌建,據涼州,為前秦所滅。后趙(319至351年)系羯族人石勒建,在他的統治下,基本上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都襄國(今河北邢臺西),為冉魏所滅。冉魏(350至352年)系漢族人冉閔建,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為前燕所滅。前燕(337至370年)系鮮卑族人慕容皝建,初據遼西,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后滅冉魏,占有中原,為前秦所滅。代國(338至376年)系鮮卑族人拓跋什翼犍建,西晉末年據有盛樂、代北之地,淝水之戰前為前秦所滅。前秦(350至394年)系氐族人苻洪建,初據關中,至苻堅時統一北方。
383年,苻堅率大軍南下攻晉,淝水之戰,秦軍大敗,前秦政權瓦解,前秦殘余勢力為西秦所滅。
前秦滅亡后,北方建立的割據政權有:后燕(384至407年)系前燕王族慕容垂建,為北魏、北燕所滅。西燕(384至394年)系慕容泓建,為后燕所滅。后秦(384至417年)系羌族首領姚萇建,為東晉所滅。后涼(386至403年)系氐族首領呂光建,為后秦所滅。西秦(385至431年)系鮮卑族首領乞伏國仁建,為夏所滅。北涼(397至439年)系匈奴族首領沮渠蒙遜建,為北魏所滅。南燕(398至410年)系慕容德建,為東晉所滅。西涼(400至421年)系漢族官僚李暠建,為北涼所滅。夏(407至431年)系匈奴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為北魏所滅。北燕(409至436年)系漢族人馮跋建,為北魏所滅。
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機恢復代國,后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至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燾先后滅掉北方各割據政權,統一了北方,十六國結束。
上一篇:《東北秋季攻勢作戰(1947年9~1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東漢與西羌的戰爭(公元4~16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