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古跡文化巡禮·吐蕃王朝文化遺跡
公元前500至600年,青藏高原出現了第一個集權制的象雄王朝,其勢力以今西藏阿里地區為中心,輻射至克什米爾、衛藏、安多等部分地區。象雄王朝的創建者辛饒米沃切,他既是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又是本教的改革家,著有本教教義、儀軌以及醫學等方面的著作多部。辛饒米沃切所改革后的本教,分為恰辛、朗辛、楚辛和斯辛四種,不但在本土傳播,還傳至印度、伊朗等地。在辛饒米沃切晚年,象雄分為十八部,其轄區分內中外象雄三大部。內象雄包括阿里、拉達克等,中象雄包括衛藏,外象雄包括多康地區。十八部分別由十八王分管,“他們受封于天,治理國家,政權強大”(《象雄論》)。數百年后,象雄政權被逐漸分解,出現了許多割據勢力,但本教卻一直在青藏高原流傳。出現割據勢力之后,象雄王朝的轄區逐漸縮小,僅有內象雄之地。此后,在眾多割據勢力中,雅隆地方勢力漸強,最終又統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雅隆部落的一些文化遺跡至今可尋。據藏文史料記載,約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聶赤贊普建立了部落奴隸制的王國。相傳在公元前2世紀,聶赤贊普建立了雍布拉康宮,并大力扶持本教,建雍仲拉孜寺。雍布拉康為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座宮堡,位于山南地區乃東縣東南、雅片河東岸公路旁的一座小山上。此宮堡規模較小,聳峙山頭,廟宇分前后兩部分。前部為一幢三層樓房,呈長方形建筑,后部是一座碉堡形式的高層建筑。在一樓的佛堂后部,供奉著三世佛、聶赤贊普、拉托托日年贊、熱巴巾、松贊干布、赤松德贊等歷代贊普的塑像,另外還有文成公主、尼泊爾公主及吐蕃兩位著名大臣吞米·桑布札和祿東贊的塑像。這些造像渾厚樸素,甚為傳神,為西藏早期雕塑。在二樓佛堂的后壁有一多格佛櫥,內供有彌勒、宗喀巴、蓮花生、文殊等大小銅像。此堡內早期還保存有“班公恰加欽波”經書及孟加拉一個大博士羅森巴和他的翻譯利力帶來的檀香木、瑪尼經等文物。雍布拉康宮的建筑表現了當時王族的威嚴和氣勢。
從第八代藏王止貢贊普開始,藏王死后都建立了藏王墓。現今,吐蕃王朝時期藏王們的墓葬群,即藏王墓,仍被保留在山南窮結縣城對面的穆日山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根據《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等藏文史料記載,窮結穆日山及其附近共有二十一座藏王墓。至今尚存八九座墓,唯可辨認的有松贊干布、棄都松、赤松德贊的墓堆,其他墓葬的主人已難以確定。現存墓堆均為土石壘成的臺式平頂墓。墓堆切面可見明顯的夯土層,每層高約十五至二十米。原為方形平頂,因長期雨水沖刷,早已成了圓形平頂。主峰之下的山腰處,有一墓堆。在墓群中座落最高,也最大。墓分三層上為平頂,東西長達一百八十余步。考古學家把它編為“一號”墓。一號墓右前方山下一大墓,即八號墓,據考為贊普赤松德贊的墓,因墓前有塊碑,與史料記載相吻合。在諸王墓中,獨有赤松德贊的墓有碑,是因他大興佛法,一些寺院早為其立碑記功,死后,又為他立碑紀念。在一號墓左前方山下的河邊,即五號墓是松贊干布的陵墓。墓堆上原有祠廟一座。廟內原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北墻有墓志一方,指出墓內有經堂,藏有各種珍珠。關于墓內埋藏情況,有史料說,“墓內九格,中央置贊普尸體,涂以金,墓內滿裝財寶。”
第九代藏王布德公杰時期,出現了一個重要人物——藏族七圣的第一位如勒杰。他輔佐藏王開始興建被譽為藏族第二座宮堡的“青瓦達孜宮”,到第十五代藏王伊肖勒時,在窮結縣的半山腰上,一座面河靠山的城堡建成,它由達孜、桂孜、揚孜、赤孜、孜母瓊結、赤孜幫都六宮組成,這就是被后世稱譽的“青瓦達孜宮”。它由岡底斯山的巖石片砌起的城墻連接,并有碉堡相護,易守難攻,體現了吐蕃王朝早期的建筑風格。
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將西藏高原統一,建立起以拉薩為中心的吐蕃王朝。松贊干布及許多贊普都致力于發展佛教,并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都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與唐朝發生了長期的交往關系,從而在汲收和發展佛教文化的同時,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藏族及其文化的最終形成。吐蕃文化即藏族文化發展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跡,除了上述藏王墓等遺址外,還有宮殿宮堡、寺院、碑刻、巨石文化、唐蕃古道遺址等等。其中下列一些文化遺物頗具代表性,久負盛名,為世人矚目。
現今布達拉宮座落的紅山之上,吐蕃王朝時期,就已有了宮殿建筑。據《西藏王臣記》記載,雅隆部落第二十七代贊普拉脫脫日年贊,曾“居拉薩紅山之頂”。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遷都拉薩,“筑王宮于紅山頂居之”。之后,又大興土木,建一廣大城堡,“高達三十圍墻,既高且闊,每邊一里余”,“城的四面有四道門,各有門樓,每門設崗”。城內“紅宮九百,合頂上之王宮,共一千間”。城外掘溝十尋,“寬十八庹,長三百庹”,“此上鋪板,再上鋪磚,一馬馳驅其上,有如十馬奔騰”。一切宮檐,以寶為飾,走廊臺閣,鈴鐸泠然。此外,在南方又建札拉吉祥越量宮,共計九層,高大宏敞。兩宮之間,連以鐵橋,橋下懸綾幔、拂塵,有鈴作聲。這一宮殿后來由于雷擊、兵燹而無存留,只剩下法王洞和超凡佛殿兩處還可尋出原來建筑的遺跡。
大昭寺是吐蕃王朝的著名建筑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始建于公元647年。寺址由文成公主選定,寺由尼泊爾赤尊公主興建。寺廟建成后,起名為“惹剎”。后因將公主帶去的釋迦牟尼金像(藏語稱“覺”)移入該寺,僧俗慣稱該寺為“覺康”(意“佛殿”),以后又稱大昭寺。吐蕃時期的大昭寺僅有八個殿堂,后經元、明、清歷次擴建遂成現存規模(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從七世達賴喇嘛(1708—1757)時始,“噶廈”(西藏地方政府)的一些辦事機構也遷入了大昭寺。大昭寺是漢、藏建筑技術的合璧之作。主殿的梁架、斗拱反映了漢族古典建筑風格,柱頭檐部裝飾體現了藏族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的特點。鎦金殿頂的結構、做法與裝修,則巧妙地揉合了漢、藏技術和藝術構思。大昭寺是吐蕃文化的象征,寺內保存了大量的歷代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反映了吐蕃以來藏族文化的水平,反映了漢、藏文化的交流情況。
小昭寺(藏語稱為“甲達繞木契”),為西藏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常與大昭寺連稱“拉薩二昭”。據史籍記載,小昭寺由文成公主興建。早期的小昭寺建筑系仿漢唐格式,崇樓峻閣,金碧輝煌,壯觀精美。可惜早已不存。現今寺廟,已是晚期之作。為黃教上密院修法之地。現存小昭寺,座西朝東,據說是文成公主悲念漢唐之故。大殿占地兩千一百余平方米,底層由經堂、佛殿兩部分組成,呈前堂后殿之形式布置。殿堂豎向三層,第三層設有金殿一座,翹角飛檐,十分壯麗。寺內主供尼泊爾赤尊公主當年帶到吐蕃的另一尊釋迦牟尼佛像。
桑耶寺,座落在今山南地區扎囊縣境雅魯藏布江北岸。始建于公元8世紀中葉赤松德贊時期。據說,桑耶寺又有叫“三樣寺”的,是因藏王赤松德贊創建桑耶寺時,糅合了漢、藏、印三種建筑樣式的結果。一些史料記載,桑耶寺古稱“烏登勃來”,為仿照印度阿蘭達蘇里的烏丹達布熱寺修建的(《西藏風物志》)。當時的桑耶寺,以佛教中山王之須彌山形建正殿于中央,上、中、下三層,分別以藏、漢、天竺之規模建造。大殿四周,分別取“東勝身洲半圓形之相”、“南贍部洲肩胛骨形之相”、“西牛貨洲圓形之相”、“北俱盧洲四方之相”各建三殿。以“聲聞、轉法輪、獨覺、吉祥天降善逝之規式建紅、白、綠、黑四塔”。大殿南北又建日、月兩殿。工程完工之后,藏王赤松德贊“聚集無量飲食受用,召集無數西藏人民”,舉行隆重慶祝和開光典禮。并剃度七名貴族子弟出家為僧,成為第一座擁有僧人之寺廟。可惜這座古建筑未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吐蕃之末朗達瑪滅法以后,該寺香火敗落。元朝薩迦政權時,雖經修葺整建,但后來主殿因火災而毀。六世達賴喇嘛后,進行修復和重建,1945年熱振活佛又進行了整修。多次修繕后的這座建筑群總平面為圓形,直徑約三百三十六米,占地面積近九公頃。它是藏族古代建筑中最有特色的一組建筑群。它完全是按照佛經中的世界形成圖說設計的。中心的一座方形烏策大殿象征著世界中心須彌山;太陽和月亮殿,象征日、月輪;大殿四角方向建的紅、白、綠、黑四塔,代表四天王天;大殿周圍的十二座佛殿表示須彌山四方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圓形圍墻也就是世界的外圍鐵墻。這些構思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公元18世紀中葉,清政府仿照桑耶寺的模式,在承德興建了普寧寺,以示尊崇黃教。
此外,吐蕃文化的重要遺跡,還有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昌珠寺。它位于山南雅礱河東岸。始建于吐蕃王朝松贊干布時代。寺門廊中懸掛有一口銅鐘,鐘上銘文說,此鐘為漢族比丘仁欽所監造,施主是赤松德贊第三妃菩提氏,反映了該寺建造年代較早。據說,寺廟周圍的柳林,為文成公主親手種植。大殿西南角有一土灶,上面放置的陶盆,是文成公主使用過的。
位于拉薩北郊九公里處色拉寺西側山坳里的帕邦卡(藏語意為“磐石上”,殿堂修筑在磐石上而得名),歷史悠久;當時,松贊干布曾在此修行,并建宮殿居住。巨石下的山洞,即為松贊干布修行地,洞內的一土臺,是松贊干布的寶座,洞內曾有一些石刻佛像,據傳為尼泊爾工匠所刻。當時,所建宮殿高九層,以磚塊砌筑,用銅汁灌縫,建筑四周有四根鐵鏈固定。吐蕃時期,帕邦卡一直是個佛教重要道場,經常保持有一百多名僧人在此頌經宏法(參見《帕邦卡志》)。
吐蕃王朝重要的碑刻有:唐蕃會盟碑、達扎路恭紀功碑、桑耶興佛盟誓碑、洛扎摩崖石刻、諧拉康盟文詔敕碑、第穆薩摩崖石刻碑等。這些碑刻,是吐蕃王朝文化的重要遺留,它們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而且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它們對于研究吐蕃歷史和文化,以及研究唐蕃關系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吐蕃從第一代贊普到最后一代贊普約九百多年的歷史,創造了輝煌的藏族古老文明,留下了燦爛的吐蕃文化遺跡。吐蕃文化的空前繁榮,是吐蕃積極對外交流,汲取周邊各國和地區優秀民族文化的結果。青藏高原從石器時代以來就廣泛而密切地與甘青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黃河中上游、橫斷山脈、長江中下游原始文明有了聯系。甚至,與更寬廣的外界文化有關。近年來,在西藏發現了四處古代巖畫,其中尤以日土三處巖畫為代表,日土三處巖畫的年代上限為吐蕃王朝建立以前,下限不晚于吐蕃王朝建立時期。巖畫中反映當時人們人工飼養駱駝和野生鴕鳥,這表明吐蕃王朝建立以前,青藏地區原始文化就已與外界發生了廣泛的聯系,因為駱駝和鴕鳥顯然不是日土乃至青藏境內的產物,駱駝主產于中亞等地,鴕鳥則產于非洲沙漠地區。
上一篇:齊魯文化·泰山巖巖齊魯所瞻·名聞遐邇的考古文化
下一篇:吳越文化·吳越的方言文化·吳方言所見吳越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