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咸陽之旅·乾陵·鱗次櫛比陪葬墓
在乾陵東南一帶,分布著十七座皇室太子、公主和王公大臣的陪葬墓。已陸續發掘了五座,其中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懷太子墓已對外開放,這三座墓中,尤以大量生動逼真的壁畫受人稱道。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中宗李顯的第七女,武則天的親孫女,嫁給武則天侄兒武承嗣之子武延基為妻。死于大足元年(701),年僅十七歲。關于她的死,墓志銘上說死于生育難產,據發掘后的驗證,不足為信。另有說因她說了張易之與張昌宗兄弟(武則天情夫)“何得恣入宮中”的話,被武則天“杖殺”,或說賜白綾縊死。李顯即位后,于神龍二年(706年),將李仙蕙和武延基合葬于乾陵。
永泰公主墓1960年8月開始發掘,是當時所發掘唐墓中最大的一座。此墓雖曾被盜,但仍出土了精美的三彩俑、瓷器及金、玉、鎏金飾品共一千三百五十三件。其中尤以墓室內壁畫引人注目。
墓道入口的左邊畫有一條兩丈多長的青龍,右邊是大小與它相同的白虎。將青龍白虎畫在門首用以鎮守墓門,驅惡辟邪。青龍白虎之后,畫著許多五個武士一組的儀仗隊,從墓道一直排到天井。墓中壁畫以宮廷侍女為主,她們在冥間陪伴著寂寞的公主之靈。墓前室東西兩壁的兩幅彩繪《侍女圖》被認為是唐墓壁畫中的杰作,每幅繪有九個栩栩如生的宮女,逼真地描繪了宮廷侍女所特有的端莊、拘謹。
章懷太子墓
章懷太子李賢,為唐高宗次子,武則天所生。他曾召集學者注解《后漢書》,先后被封為潞王、雍王,并曾被立為太子。調露二年(680)被害死于巴州(今四川省巴中縣),年三十一歲。中宗李顯復位后,遷葬于乾陵陪葬。景云二年(711),睿宗李旦追封他為“章懷太子”。
墓中的墓道和墓室繪有五十多組壁畫,面積400平方米。墓道東壁巨幅《狩獵出行圖》畫有四十多個人物,若干馬和駱駝,描繪了墓主生前浩蕩的狩獵隊伍。墓道兩側是《馬毬圖》,描繪一場正在激烈進行的馬毬賽。馬毬是由波斯(今伊朗)傳入中國的一項體育運動,經唐太宗的提倡,在唐宮廷和貴族中廣泛流行。唐太宗及以后的幾代皇帝,都喜歡馬毬運動。后來,皇宮中還出現了女子馬毬隊。據《封氏見聞錄·打毬》記載,唐景云年間(710—711),吐蕃使者來長安迎娶金城公主,唐中宗與他們在梨園亭子觀看馬毬賽。吐蕃使者中有打馬毬的好手,他們提出同皇宮馬毬隊進行比賽。比賽開始后,吐蕃隊連連告捷。當時尚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帶領四人親自出陣,大顯身手,終于戰勝了吐蕃隊。《馬毬圖》描繪了打背手毬的情景:騎馬奔馳到毬的前面,然后回身反擊。這簡直成了一種精湛的藝術表演。《馬毬圖》不但為研究馬毬運動提供了形象資料,它還是我國古代與中亞人民友好交往的實證。馬毬運動至明代以后失傳。
此外,章懷太子墓中的《觀鳥捕蟬圖》、《迎賓圖》、《天體圖》也都是難得的佳作。
懿德太子墓
懿得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因對武則天不滿于大足元年(701)被處死,年僅十九歲。李顯復位后,被追封為“懿德太子”,神龍二年由洛陽遷葬乾陵,并“號墓為陵”,隆重厚葬。此墓于1971—1972年發掘,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墓內有壁畫數十幅。
壁畫中繪有許多典章儀禮方面的場面和表現宮廷生活的內容,以強調墓主在政治上的顯赫地位和生活上的奢華。墓道兩壁的巨幅《儀仗圖》,充分表明了墓主的特殊身份。圖中繪有由一百九十六人組成的儀仗隊,分步隊、騎隊、車隊三大部分,畫中武士所持戟數為四十八戟。在北周就已出現的門戟制度,是封建等級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戟數多少是表示爵位門第高低的標志。唐代的門戟制度有嚴格規定,太廟、社稷和宮殿門衛可配備二十四戟,東宮是十八戟,一品官為十六戟,往下依品位的降低而遞減。永泰公主墓繪十二戟,章懷太子墓繪十四戟,而懿德太子墓中繪四十八戟,屬于皇帝一級的待遇。李重潤生前未曾享受的待遇,死后得到了彌補。
上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龍門·鯉魚跳龍門的地方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大理之旅·雞足山·雞山奇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