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統治者纂書自辨
《大義覺迷錄》是中國歷史上最高封建統治者編纂的一部很有特色的文獻,保存了許多的珍貴歷史資料。
雍正朝期間,受呂留良華夷之辨思想的影響,曾靜、張熙不滿于滿洲人的統治,于雍正六年(1728)試圖游說當時的川陜總督岳鐘琪反清,岳鐘琪裝作同意了,騙出了口供,逮捕了曾靜、張熙二人。在刑部的審問之下,曾靜認罪,寫了《歸仁錄》,表示悔過,并頌揚雍正帝。
曾靜反清事件是雍正朝最重要的文字獄案,在當時也轟動一時,情況復雜,牽連較廣,雍正處理的方式也異乎尋常。
雍正帝赦免了曾、張二人,下令收錄關于此案的上諭,以及曾靜口供和《歸仁錄》,合成《大義覺迷錄》,《大義覺迷錄》中的“上諭”部分,內容主要是關于兩方面的。一是雍正對呂留良夷夏大防言論作了全面批駁;二是雍正對曾靜等人指責他的十大罪狀(謀父、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株忠、好諛任佞)進行了一一辯解。
雍正帝刊版發行此書,并要求公家朝廷上下、地方官吏人手一冊,還命曾靜到全國各地巡講,現身說法朝廷之英明,痛斥自己誤入邪教歧途。
雖然《大義覺迷錄》的內容都經過精心挑選,遠非曾靜反清案件的全部材料,但這本書仍然是研究這一事件的寶貴的第一手材料。對研究雍正其人及其政治主張,提供了不少線索。除此之外,本書還反映了康雍時期的一些社會情況、民間反清情緒等問題,盡管材料零碎,但其中的部分內容仍是別的書籍上不曾記載的。
《大義覺迷錄》的刊行,主要目的在于政治宣傳。但這本書不僅保存了曾靜、呂留良和嚴鴻逵大量激烈的反清言論,還揭示了一部分康熙朝皇子爭奪王位、雍正得位以及之后的相應措施等具體細節。本書刊行之后,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實際上反而在傳播了對清王室極為不利的言論,但這也正是這本書獨特的史料價值所在。
上一篇:最后一位出生在紫禁城的皇帝-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朱彝尊熱衷于藏書-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