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貂裘氈帳亦開顏·馬奶酒的韻味
蒙古族食物的突出特點是奶制品和肉制品,即“白食”和“紅食”。在純牧區,飲食分為兩個季節:夏季和冬季。夏季貯備各類型的奶制品,冬季主要食用宰殺和貯備的家畜肉。清代蒙古學者松筠在《綏服紀略》中寫道:“瀚海大漠積沙缺水之地,居人鑿井而飲,賴天雨以生畜牧,為之瀚海,蒙古語曰:‘戈壁。’”樹木稀少和半沙漠地理景觀所特有的生態環境決定其飲食模式。
草原牧人的奶制品極為豐富,他們稱其為“查干伊德”,意即純潔、崇高的食品。其奶食品主要有:奶皮子、奶油、奶豆腐,奶餅、奶果子,奶茶等。其中馬奶酒最富特色。
馬奶酒被稱為草原之啤酒“庫迷思”。其味清冽甘甜,使人神思迷惘。元代詩人耶律楚材曾這樣盛贊:
天馬西來釀玉漿,革囊傾注酒微香。
長沙莫吝西江水,文舉休空北海觴。
淺白痛思瓊液冷,微甘酷愛蔗漿涼。
茂陵要灑塵心渴,愿得朝朝賜我嘗。
(《湛然居士集·寄賈搏霄乞馬乳》)
元人稱之為“夤沆”。元耶律鑄《雙溪醉隱集》卷六云:“夤沆,馬酮也,漢有挏馬。”注云:“以馬乳為酒,言夤之味酢則不然,愈挏治則味愈遠,挏逾萬杵,香味醇濃甘美,謂之夤沆。”多桑曾輯《阿刺壁及波斯》,記載有“蒙古人嗜飲馬乳飲釀之湩,名曰忽迷思”。《魯不魯乞東游記》亦稱之為“忽迷思”。至今土耳其、日本都稱酸馬奶為“庫迷思”。
馬奶是蒙古族主要的食品和飲料,酸馬奶,鮮馬奶在元代以來,已躋身珍貴的高級食品之列,為蒙古八珍之一。關于蒙古族飲馬奶酒的歷史。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早有記載:在喜慶宴典上,放奶酒的器具稱為“酒海”,非常考究:它“形似方柜,寬廣各三步,刻飾金色動物甚麗。柜中空,置金精大甕一具,盛酒滿……柜之四角,置四小甕,一盛馬奶,一盛駝奶……”足見當時釀酒之發達。不僅馬奶酒為上乘食品,而且馬奶酒文化中還包含著深刻的信仰內涵。在內蒙古鄂爾多斯一帶流傳著成吉思汗在五十大壽時,忽染貴恙,因而以九九八十一匹白母馬之乳敬奉蒼天的傳說,對此,蒙文典籍《十福經典白史》有載:“成吉思汗系母馬九十九匹,灑圣乳而祭天。”史學家拉錫彭楚克在《水晶珠》中也寫道:“彼年五十(辛末年),居于客魯連河畔之時,用寶馬之乳德吉,向無上蒼天奉獻與祈禱,并將此事好生定為法令,降旨蒙古全國而行之。”馬奶含有純潔,高貴之意。
關于馬奶酒的制做。《黑韃事略》云:“馬之初乳,日則聽其駒之食,夜則聚之以泲(手捻其乳),貯以革器,澒洞數宿,味微酸,始可飲,謂之馬奶子。”徐霆補注云:“此實撞之七、八日,撞多則愈清,清則氣不膻。”道森編的《出使蒙古記》記載外國傳教士的親眼紀實亦與之同。蒙古族早就形成了以馬奶命名的節目——馬奶節。馬奶酒為中國的酒文化增添了色彩。
在“紅食”上,以吃全羊和全羊席為著。吃全羊,蒙古語為“秀斯”,意為整羊肉。秀斯是由兩個琵琶骨、兩個胸椎、兩個前臂骨、兩條后腿、兩個中骨髓合稱的十二肢節和胸椎節、6節脊椎骨、26條肋骨以及羊頭、羊尾組成的,這些部位除胸椎、羊頭外,別的都連在一起,一般是白水下鍋,不加任何佐料。整羊煮熟后,放入大盤中,按照羊躺臥的姿勢把兩條后腿順前腿扣緊,前腿往里折放,然后將羊頭放在其上,羊角彎彎,嘴巴微張,給人以栩栩如生之感。
吃全羊也有烤制。這可追溯到元代。《樸通事·柳蒸羊》記載甚詳:“元代有柳蒸羊,于地作爐三尺,周圍以火燒,令全通赤,用鐵芭盛羊,上用柳枝蓋覆土封,以熟為度。”由于用柳枝蓋覆并加以土封,不煴不火,恰如其分,炭味被吸收到羊肉內,外焦里嫩,別具風味。
據當代學者納古單夫考證,近代之食全羊即元代古老的詐馬宴。據《蒙古食譜》一書載,在蒙古族的歷史上,喜慶大典或隆重祭祀,都要擺詐馬宴,它是蒙古全羊席之一種,全稱叫“綿羯羊整羊詐馬宴”。“制做詐馬宴時,以蒙古人宰殺羊的傳統方法宰好,把整羊用開水煺毛,少開胸膛部位,去掉內臟,清理干凈,用鹽和五香調料腌制腹腔內,然后將開膛處縫好,放入有蓋的大海鍋或特制的烤爐中蒸制或烤制。上席前要棄其角、直腸、四蹄,再用大木盤或大銅盤把詐馬做成站立式臥式上席擺宴。頭朝主客位(一般是年高的長者)獻于席面上。以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的習俗,尚要在詐馬四蹄上穿銀制蹄子,頭上飾以銀制字形印碑,以示喜慶或吉祥”。舊時尚用牛、馬、駝大畜,今已絕少。《草木子》卷3載:“北方有詐馬宴席,最具筵之盛也。”這種筵宴一直延續至清代宮廷,據《熱河志》卷48《宴塞四事》載:“蓋呈馬戲之后,則治筵以賜食耳。”
蒙古族禮宴上食全羊的習俗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東部蒙古有這樣一首獻整羊的祝辭:“博格多成吉思汗/迎娶花容月貌的孛爾貼斤夫人/宰一只花臉的羯綿羊/裝在水晶盤里招待了貴賓/蒙古人在敖恩河畔/樹起九足旄纛的時侯/用九九八十一只整羊/用盛宴把勝利向四方宣告/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禮制/是蒙古人沿用的金律/是忠厚和貞潔的標志/是所有的食品的德吉(德吉:蒙語,即物之第一件,飯之第一碗,酒之第一盅,獻人以示尊敬。)……”“九足旄纛 ”,這里指成吉思汗之旗,人們祈求旗神護佑吉祥和勝利,因而獻整羊以祭旗。可見整羊是最高級、最至誠的禮品。
全羊席以羊體之物,烹調出上百種菜肴。據《黑龍江志稿》云:“最隆重者為全羊筵席,可制為百種,須(需)羊數只,始成一席。甜席則用炸羊尾,鮮湯則用爛羊頭,小炒則有羊肝、羊腰、羊肚頭,紅燒則有羊肘,干炸則有羊排,點心則包羊油,清蒸則有羊胎,腌臘有羊臘,盤碟則有羊舌、羊耳,此外不雜他物,味多燔炙。”另一說法全羊席為七十六道菜。《蒙古族風俗志》載:“全羊七十六菜,每菜都不露‘羊’字。如以羊眼睛做的菜名叫‘燴鳳髓’,以羊百葉做的菜名叫‘素菊花’,以蹄筋、骨髓合燒的菜名為‘蜜汁髓筋’;以不同部位的羊肉做成的菜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如‘櫻桃紅腐’、‘清燉百合’、‘酥燒枇杷’、‘鍋燒腐竹’、‘五香蘭肘’等,還有‘吉祥如意’、‘滿堂五福’等吉祥菜名。”以羊制席起于元宮廷,至清又有所發展,清人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有“全羊法”七十二種的記載。至民國初年,“全羊席”的菜單,已包括二十八道菜。可見,蒙古民族對中國飲食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上一篇:吳越文化·雅俗共賞的吳越文學藝術·飄逸的吳越書法
下一篇:草原文化·馬背上的民族·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