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國主義教育與體育
軍國民主義教育,是西方國家在“尊君”、“愛國”口號下,強制青少年和國民接受軍訓的一種反動教育。它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從日本傳入中國。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隨后又于1903年制定了《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這兩個官立法定文件,把軍國民主義教育具體實施,規定“宜以兵式體操為主”并開“兵學”課程。于是,全國各地學堂開設兵式體操課,因師資缺之,也沒有象樣的教材,便只得喊起“立正”、“稍息”、“托槍”、“開步走”來。體育變得枯燥無味!
1912年民國成立,蔡元培任教育部長,仍主張軍國民教育,提出“兵式體操,無宜注重”。
1915年袁世凱也以“衛國”為名,提倡“尚武”,實行“兵式體操”教學。
因而“兵操”一時就與“體育”劃了個等號。當時之兵操,內容枯燥、單調、呆板,不適合青少年身心特點;而任教者多是“目不識丁、口不言文,其品其性、一無可取”的“兵弁”。又怎能推動體育的發展呢!
這樣的情況在中國居然延續了二十多年,直到“五四”運動后才逐漸被結束。
兵操之定為體育教學內容,以兵操軍訓代替體育教育,給體育留下了歷史的缺欠,必然使之走上“單一目的”和軍事化的狹窄途經。然而,這一歷史教訓,并不是其后不可能重演的,“文革”期間一度提起“體育革命”來,便又蹈復轍地把體育與軍訓等同起來,鬧了許多笑話。
但愿今后這笑話不要再出現!
上一篇:軍事統帥慕容評賣水
下一篇:軍犬襲擊·坦克被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