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良、恭、儉、讓
南懷瑾說:“溫”是絕對溫和的,用現代的詞匯來講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也就是嚴肅的。“儉”是不浪費的。“讓”是一切都是謙讓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上面這五個字,也可以說是五個條件。描寫了孔子的風度、性格及他的修養。這五個字包含了許多,也就是中國儒家教人作為一個人,要在這五個字上作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
這五個字,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對孔子的評價,其實是說孔子的修養。
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的修養也成為幾千年來中國儒生的修養標準。溫、良、恭、儉、讓,可以說,集中了古代知識分子“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在品質的外在表現。這些不是虛的,而是學識和修養的結果。
孔子的常識和悠閑自然不必多說,所以他的修養自然是高深的。他既是儒家的創始人,又是萬世之表,其學識和為人處世的風范為人們所敬仰,所效仿。
修養,是一個人追求、人品和學識的外化,是他長期自覺修養自我的結果。修養怎么來呢?不僅需要學識學問,還需要生活經歷、體驗和用心的感悟,更需要對自我的反省和自覺修煉,當然,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往往很曲折,是一個不斷磨礪的過程。所以,真正的修養,又是時間沉淀下來的,是內外兼修的結果。平常我們看到一個人謙謙君子,或者文質彬彬,溫文爾雅,是裝不出來的,而是知識文化熏陶出來的,是生活經歷磨礪出來的,是自我思想和智慧自然的流露,所以,讓人看上去肅然起恭敬之心,生謙謙文明之禮。
孔子為什么能表現出如此的風度和氣質?當然是他長期修煉的結果。所謂“人有人相,鬼有鬼相”,圣人之表,自然是正大莊嚴的;小人的形象,往往不是獐頭鼠目,就是庸俗猥瑣,不能坦然正大的。
一次,孔子的學生子夏問孔子:“老師,顏回這個人,為人怎么樣呢?”
孔子回答:“顏回的仁德比我強。”
子夏問:“子貢的為人怎么樣?”
孔子回答:“端木賜的口才比我強。”
子夏問:“子路的為人怎么樣?”
孔子回答:“仲由的勇敢比我強。”
子夏問:“子張為人怎么樣?”
孔子回答:“顓孫叔的矜莊比我強。”
子夏聽到此,有些坐不住了,起身問道:“可是,老師,這四個人為什么來做您的學生呢?”
孔子說:“別激動,坐下來我告訴你。”
然后,他接著說:“顏回雖然仁德,卻不懂得通權達變,子貢雖有辯才,卻不知收斂鋒芒,仲由雖然勇敢,卻不懂得畏怯,子張雖矜莊,卻不懂得隨和。以他們四個人的優點,來和我交換,我也不答應的。這就是他們拜我為師的原因啊!”
從這里,我們不僅看到孔子對他的學生的認識能力,能看到每個學生的優缺點,但也更說明孔子是多么有自知之明,而且心懷謙虛,善于學習,該當老師時就當老師,該當學生時就當學生,可謂思想靈活,作風正派。
孔子既是一個圣人,當然就有他的過人之處。不是所謂的功成名就,而主要是指他堅持一生追求的偉大事業。正是這種事業追求,讓他對自己嚴格要求,無論是學問,還是生活,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他都能做到非凡,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為此上下求索,九死不悔,堅持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說,他的休息只在墳墓。那么,他的這個最高標準是什么?當然是一種超越了個人意義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泯滅,也不會因人因事而改變他的價值。
為此,他能夠忍受現實的一切挫折和不遇,始終不渝,耐住寂寞,安貧樂道,樂天知命,不改初衷,善始善終。因為他相信,他追求的事業,是有意義的,不僅功在當代,而且利在千秋,是千秋事業,在身后,遲早會大放光彩的。果然,在他身后五百年的漢朝,他的思想被堂而皇之地名以重教,成為儒教之顯學,福澤萬代,他本人,也終成萬世之表。
南先生說:孔子的目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淑世主義”,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業。千秋大業就是學問思想,千秋事業在當時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等等,在當時并未受人重視,可是德及萬世,名震千古。孔子這種千秋事業是要集中國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認清楚自己的任務,犧牲現實的榮華,才能夠做到。所以子貢對子禽說,你們問到老師究竟為什么?你看看老師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你一定要認為他對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話,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別人不理解,什么關系?一個人只要自己認定了,也無須聽別人的意見,更無須理會別人的誤解和長短之論。這樣,才能專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業。孔子一生堅持苦學、苦修,即使在不遇時,在挫折時,也不氣餒,總是積極樂觀地堅持前行,也從不對社會人心生出不滿、牢騷或抱怨,而是堅持走正道,絕不走邪辟之路,所以,他以自己的一介知識分子之身,能成就正大莊嚴,可為后代上自皇上,下到平民都可受用的儒家思想,既有嚴肅正統的思想,更閃爍著人性的光芒,所以,他的學說具有亙古常新的生命力。
人有高下,品有高低。一個有著如此標準和風格追求的人,他的修養當然也是超出一般人的。溫厚,善良,恭敬謙卑,樸素節儉,謙退有讓,就是所謂的“溫、良、恭、儉、讓”了。孔子的修養和風范,自他的儒家學說大行其道后,他的這種溫良恭儉讓之風也成為傳統知識分子言行風范的追求標準,深刻影響著中國自古至今的士人和知識分子階層。
但是,不能不說,今天的一些知識分子,與傳統社會的相比,少了幾分對自己做人和修養的要求,更沒有孔子及其后一些知識分子不惜一生寂寞,也要堅守道義的文化追求,自然表現在外面的,就少了幾分正大莊嚴,取而代之的是受時風影響下的熱心于自我宣傳,如明星般的走穴,少了謙卑敬畏心,更沒有了儉樸的赤子情懷,倒多了許多浮夸張揚之風,不能不說是文化的悲哀。
一個人,尤其是文化人,沒有文化的責任和使命感,不注意修養自己做人做事的風格,不以道義自律,無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命脈,就不可能繼往開來,完成自己做為一個知識分子的使命。當然,連人也完不成的人,更難以完成什么文化事業。
上一篇:南懷瑾《聰明怪癖,正道不取》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見義勇為是大勇》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