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雪域藝術·雕塑
藏族雕塑藝術的源頭可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新時器時代,那時,藏族的先民就已學會了在陶器上刻畫各種紋飾和圖案的技能。公元7世紀以后,西藏藝術家吸收外來藝術風格,使吐蕃雕塑藝術發生了巨大變化。
吐蕃時期的雕塑藝術,保存至今的有布達拉宮中卻杰竹普里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及噶爾·祿東贊等人的塑像。在大昭寺的松贊干布殿中,還有松贊干布及兩位公主的彩塑。塑像中,松贊干布英姿颯爽,顯示出一代英主的氣概;而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則祥和貞淑、和藹慈祥、端莊大方;噶爾·祿東贊卻顯得神態恭順。這些作品形象俊逸,神態生動古樸,是吐蕃時期的藝術珍品。吐蕃時期,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分別從唐朝和尼泊爾帶去的兩尊釋迦牟尼塑像,不僅是佛教傳入吐蕃的象征,也是兩件雕塑藝術珍品。
吐蕃時代的雕塑內容(題材)已相當豐富。除了贊普、王妃外,還有許多佛祖、菩薩、羅漢、護法等塑像,甚至還有動物、日月等圖案。如,保存至今的西藏山南窮結藏王墓前的石獅子和吐蕃石碑的雕刻,都顯示了較高的藝術水平。石碑上雕刻的飛天仙女、龍和日月等圖案,渾厚有力,栩栩如生。藏族雕塑的一大特色便是表現形式千變萬化,內容題材包羅萬象、千奇百怪。雕塑的種類從用料上可分為銅鑄、石雕、泥塑、木雕、酥油塑等;形式上又分為圓雕、半圓雕、浮雕等。它的內容題材有神佛、人物、飛禽走獸、花草樹木、樓臺亭閣、花紋圖案,等等。各種題材的大量的銅鑄、泥塑、木雕的千姿百態的雕塑作品,分布在藏族地區的幾千座寺廟里,構成了一幅雕塑的無盡世界。特別是在藏族六大寺(色拉、哲蚌、甘丹、扎什倫布、拉卜楞、塔爾寺)和其他各教派的著名寺院中,留下了無數歷史佳作。如,扎什倫布寺中的巨型銅佛塑像、江孜白居寺的造像、布達拉宮西大殿中蓮化生及其化身的塑像、青海塔爾寺的宗喀巴塑像……。這些都是鬼斧神工之作,它們高大莊嚴、形神兼備、各具神態、躍然欲動、大慈大悲、超脫寂靜,儼然大千世界之主宰,六道輪回之救星。它們是歷代藏族雕塑者智慧和勞動的結晶,也是祖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
在這些傳世塑像中,以扎什倫布寺的高大銅佛最為著稱。這座銅佛稱為強巴佛,高26.2米,肩寬11.5米,耳長2.2米,為現今世界上最大的鍍金銅佛塑像。這座巨佛共耗費黃金六千七百兩,黃銅二十三萬多斤,佛像眉宇間鑲飾的大小鉆石三十二顆,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一千四百多顆,其他珍貴裝飾更多。強巴佛殿建于1904年,由九世班禪曲吉尼瑪主持修建。強巴殿建筑面積為八百六十二平方米,整個大殿又分為蓮花座殿、胸部殿、面部殿和冠部殿五層。從大殿攀登至頂層,共有一百零五階木梯。強巴佛盤坐在高達三點八米的蓮花基座上,坐北朝南,俯瞰整個寺宇樓群。強巴佛佛體豐滿、肌面細嫩、盤坐聞法、慈祥嫻靜。這座工藝精湛的巨型鍍金銅佛當時由一百一十個工匠費時四年完成,它是藏族工匠巧奪天工的杰作。
像這種鍍金銅佛或銅鑄、銅鎏佛像在藏族雕塑藝術品中占有重要比例。以甘肅省拉卜楞寺為例,據統計,拉卜楞寺各種質地的佛像中高度在常人以下者有兩萬九千余尊,常人以上的有二百二十尊,其中銅塑鎏金佛像占有百分之七十。最大的為獅子吼佛殿的獅子吼佛像,高九百公分,寬四百四十三公分,并塑有巨型靠背。在銅鑄作品之下,泥雕藝術品也是藏族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泥雕分藥泥塑和泥塑。藥泥塑的工藝比較復雜,原料以泥為主,泥中滲入各種藥物原料,有時將金銀及各種珠寶粉料都加入泥中,其造像方式與泥塑雷同。藏族木雕工藝雖不占主要比例,但木雕佛、菩薩像也不少。藏族石雕藝術品以各種佛像和六字真言的石雕為主,此外還有佛塔、法器吉祥圖案等。藏族的沙盤造型主要以密宗壇城的造型藝術為內容,別具一格。按質地看,有木制、金屬制、繪畫和細沙制幾種。細沙制是把染有不同顏色的沙粒分裝在形如牛角的鐵筒里,從筒尖小口使細沙流出,然后在沙盤里用不同顏色的細沙堆成按佛經所規定的各種圖案。藏族的雕塑藝術還有銀鑄、象牙雕、玉雕、人骨雕、水晶雕等工藝。
在藏族的雕塑藝術世界里,酥油花藝術品最是別開生面,天下一絕。酥油花的雕塑淵源于泥塑,這相似于漢族的捏面人或捏糖人藝術。其主要原料是酥油,并將不同顏色加入酥油之中,再用不同顏色的酥油塑制各種藝術品。最初,酥油塑品用作神佛前的供品,后來,逐漸發展為塑造各種題材的藝術品。每年藏歷正月拉薩大祈愿法會時,都要按傳統在15日供奉展出高數米的酥油花塑。酥油花塑作品以大昭寺、塔爾寺和拉卜楞寺的最為著名,它們題材廣泛,造型細膩,線條柔圓、色澤鮮艷,形象生動,多姿多彩,給人以美的享受。
這里尤其要提及的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的五屯村,該村被稱為“藝術之鄉”。它的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堆繡、建筑裝飾等。從十四五世紀,五屯藝術就已興起,世代相傳,其藝術活動范圍遍及青海、西藏、四川、甘肅、內蒙古、新疆以及印度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等國家和地區。許多寺廟的壁畫、雕塑都出自五屯人之手。他們以藏族藝術傳統為基礎、吸收其他民族藝術之長、融會貫通、獨創風格。
藏族的雕塑多以《畫論》、《造像量度經》、《繪畫量度》、《佛說造像量度經疏》等著作為理論指導,并在一定程度上靈活應運和發揮,從而使藏族雕塑這一藝術不斷發揚光大、精益求精。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雅美人的獨木舟和招魚祭
下一篇:三秦文化·書法璽印繪畫雕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