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
即拿破侖·波拿巴。法國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4,1815)。生于科西嘉島阿雅克城小貴族家庭。布里埃納軍校畢業,后在巴黎軍事學院肄業。1785年任炮兵少尉,大量閱讀有關戰略戰術的著作。酷愛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認為政治變革是絕對必要的,但是作為一名職業軍官,他似乎并不認為有必要實行激進的社會改革。法國大革命時期,成為雅各賓俱樂部主席,多次發表反對貴族、僧侶和教士的演說。1793年土倫戰役中,擊潰王黨軍,初露鋒芒,晉升準將,時年24歲。熱月9日,拿破侖因被視為倒臺的羅伯斯比爾的黨羽,以密謀罪和叛國罪被捕。9月獲釋,但未復原職。1795年6月拿破侖成為巴黎內防軍司令,還擔任新建立的督政府軍事顧問,他解散了以巴貝夫和博納羅蒂為首的共產主義團體,以表明他對督政府的忠誠。督政府時期(1795—1799)任法軍統帥,鎮壓王黨軍叛亂(1795);并率軍進攻意大利、埃及,屢開對奧地利的戰爭,并占領米蘭,瓜分威尼斯共和國。1797年春季保王黨人在法國選舉中獲勝,拿破侖對此日益不安,他建議督政府進行反擊,必要使用武力。1799年11月9日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自任第一執政,強制實行軍事獨裁。1804年完成民法編纂工作,同年3月頒布《拿破侖法典》,這部法典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的偉大成果:個人自由、工作自由、良心自由、國家的世俗性質,以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同時它又保護土地所有者,給予雇主以更大的自由,而對雇工則漠不關心。最注重的是軍隊。拿破侖為了培養步兵軍官而創立圣西爾軍校,為了向炮兵和工兵部隊輸送軍官而使巴黎綜合工科學校實行軍事化。有人對拿破侖說:阻止阻謀的最好方法是把執政政府改為世襲的帝制。拿破侖欣然接受這一意見。1804年稱帝,加強資產階級中央集權,又頒布商法和刑法,用法律形式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推行自由貿易政策,促進資本主義發展;同時鎮壓王黨復辟活動。對外屢敗反法聯盟,并侵占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德意志的許多邦國,幾乎成了整個西歐(英國除外)和中歐的統治者。1812年進攻俄國,失敗,勢衰。1814年反法聯軍進入巴黎,被迫退位。流放至地中海的厄爾巴島,一直密切注視歐洲大陸,1815年,從流放地逃出,率軍重返巴黎,作為法國大革命精神的化身而重登皇位(即“百日王朝”)。不久在滑鐵盧戰役中又為英普聯軍戰敗,被放逐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島,直至病逝。時年不滿52歲。
上一篇:拓跋燾
下一篇:指揮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