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聽故事證明(+)
——聽故事證明(1+2)
陳景潤(1933—1996),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他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成為一顆璀璨的數學新星。
陳景潤自幼喜歡數學,在老師的鼓勵與幫助下對數學更加癡迷。在進入福州英華書院念高中時,陳景潤的班主任是沈元先生。沈元老師學問淵博,在數學課堂講了整數性質后,又繪聲繪色地給大家講了一段故事:
“200年前,有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指出了一個數學現象:凡是大于2的偶數一定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比如,4-2+2,6-3+3,8-3+5……這位數學家對許多偶數進行了確實的驗證,卻無法對之進行邏輯證明。
這個‘猜想’的證明難倒了成千上萬的數學家,連數學大師歐拉到死也沒有證明出來。于是,有位數學家認為這是現代人智力解決不了的一個問題……如果這個‘猜想’得到證實,便可以大大豐富人們對整數之間關系的認識,把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大大提高一步。這是一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你們能有志氣把它摘到手嗎?”
這個數學故事激起了陳景潤的求知欲。陳景潤專心致志地學習功課,演算習題,決心打好數學基礎,希望有一天能突破這道難關。
陳景潤不僅能準確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且愿意多做習題。有一次,老師布置了33道題,讓同學們選做10道,而陳景潤的作業本里,卻工整地做好了33道題。
陳景潤學習數理化不滿足于學懂,還把概念、公式、定律一字不漏地記住,認為這樣才有利于學會弄懂,運用自如,觸類旁通。
陳景潤經過孜孜不倦的努力,提前完成學業,調到北京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經過10年的準備,陳景潤向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發起了沖擊。
匈牙利數學家蘭恩易、我國數學家潘承洞和王元先后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6)、(1+5)、(1+4)之后,1965年又有三名外國數學家證明了(1+3),其后此項研究又告停頓。
陳景潤多年來用篩法研究“圓內整點問題”、“球內整點問題”等的成功實踐,使他相信可以用篩法解決哥德巴赫猜想問題,只是需要進行大量的煩瑣計算。
外國科學家證明(1+3)用的是大型的、高速的計算機。現在,陳景潤證明(1+2),卻全靠自己的計算。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陳景潤的生活路線變為“兩點一線”:宿舍和食堂。在他那間小小的宿舍里,桌面上、地板上、床鋪上、木箱上,放滿了他的計算稿紙。他把這些稿紙小心翼翼地裝進麻袋里,堆在床鋪底下。
經過不懈的努力,陳景潤終于登上了到達頂峰的必由之路,踏上了(1+2)的臺階,寫出了200多頁的論文。
1966年5月,中國科學院的刊物《科學通報》第17期上宣布,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已經證明了(1+2)。
陳景潤在極艱苦的條件下完全以手工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2)的問題,除了他有一顆強烈的愛國心之外,還有他對科學不懈追求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上一篇:陳念貽——年少立志造飛機
下一篇:韋達——代數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