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負壓究竟是怎樣產生的
在眾多的耳鼻咽喉科教科書上,每每論起咽鼓管生理、病理及功能時,都遵循著如下學說:咽鼓管咽口在靜止時是關閉的,只有在吞咽、咀嚼、歌唱等情況下才開放,咽鼓管的正常開放與關閉使中耳腔內氣壓基本保持衡定,(大致相當于大氣壓力)當咽鼓管受到諸如機械性阻塞,感染等因素的影響,使咽鼓管正常開放機能喪失,中耳腔內得不到新鮮空氣的補充,且腔內固有的空氣又被中耳粘膜所吸收,故而中耳腔內便逐漸形成負壓,甚至形成真空狀態,可導致如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萎縮、鼓膜內陷型膽脂瘤等疾病的產生。由于此種學說闡述方便,解釋合理,很容易被人們接受,所以得以普遍使用。
正是基于上述理論的指導,多少年來很多耳科醫生為改變中耳的負壓狀態,避免其它疾病的產生,采取了許多相應措施,如鼓膜切開,中耳置管等方法,可是,令人遺憾的是術后結果表明,很多患者并沒有因施了上述治療手段而使病癥消除,這似乎在理論上是講不通的。很顯然,有相當一部分人中耳負壓的存在并不像教科書上指出的那樣,是由咽鼓管阻塞,氧氣吸收造成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經觀察,麥格納森(Magnuson)和巴克翰(Buckinghan)相繼發現很多耳病患者中耳持續負壓并不是咽鼓管阻塞所致,而是由抽鼻子引起的,為此巴氏還于1988年對673例已做置管術的患者進行研究,通過實驗證實有33—43%的患者中耳負壓是由抽吸鼻子所產生,而且該氏還意外地發現和證實了咽鼓管平時是開放的這一現象。
盡管他們的發現和研究還不甚完美,但是如果沒有他們的發現,臨床耳科醫生還不知要盲目為患者實施多少次那并不十分有效的手術了。
這是一個思維方式問題,雖然有些人也發現了一些實際現象與所持理論不相符合,但卻沒有能沖破舊的傳統理論,其結果帶有幾分盲動性。
上一篇:中條山戰役之誤
下一篇:中藥走私貿易的嚴重后果